畢業20年後再看高考,我驚覺了比分數更重要的5條人生鐵律
披星、戴月、苦讀十二載;三天、六科、六張考卷。
高考終於如期結束了。
走出考場後,有人對假期翹首以待,有人為分數憂心忡忡。
鈴聲敲響的那一刻,就意味著一切已成定局了嗎?
我很認同知乎網友@韓東燃的一句話:
“曾以為高考結束人就解放了,後來才明白解放的意義在於:別人舖的路走完了,該自己親手鋪路向前了。”
無論少年是否配妥劍,轉眼便已是江湖。
高考結束後,你我還將邁入一場漫長的人生大考,它關乎三觀、認知、德行、熱愛、意義... ...
真正能成就一個人的,往往是一些試卷上不考的能力。
提起高考,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觸:
高三可謂是自己此生知識儲備的巔峰。
文能背得了詩詞歌賦,理能解得了立體幾何;上知天體運行原理,下懂有機無機反應。
可等考試一結束,就立馬走向了知識滑坡,活成了“文化沙漠”。
事實上,學習遠不止於高考,它是一場終身的修行。
熱播劇《人世間》裡,周秉坤原本是醬油廠賣苦力的工人。
下班後,別的工友圍一起打牌、喝酒。
他卻醉心於讀書、寫詩、研究曲藝,即使被人視作“異類”,也從沒停止學習。
後來爆發下崗潮,曾經混日子的工友們有的失業,有的被迫去做小工。
他反而因過硬的寫作本領,迎來了工作上的轉機。
這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一個人放棄了學習、停止了生長。
就像《人類簡史》裡講的:
“未來人類要準備好,每十年重塑自己一次。
扔掉自己過時的知識、技能、經驗、假設和人脈,重新來過。”
知識經濟的年代,學歷代表著過去,學習力才代表著未來。
我見過有人初中輟學,大齡自學英語,成功從小吃攤主轉型為外貿業務員;
見過有人生完二胎後重新拾起書本,36歲考研,37歲一戰上岸;
也見過有人耄耋之年,仍舊樂此不疲地學國畫、學語言、學PS。
西方有句著名諺語:
“Never stop learning,because life never stops teaching.”
(永遠不要停止學習,因為生活永遠不會停止教學。)
互聯網時代,處處都是資源,知識再無壁壘。
無論是多讀一本書、多聽一門課,還是多學一門技能。
不斷自我投資,才能在風雲變幻中為自己築起一道護城河。
把學習當習慣,持續精進自己的專業、刷新固有的思維、拓展自身的邊界。
終身成長的靈魂,會一直充實,永遠有趣。
有兩個關於高考生的故事,我記了很久。
一個是饒雪漫小說《離歌》裡的優等生毛北。
因為發燒錯過一場考試,崩潰不已的他,從窗口縱身一躍。
另外一個人呢,高考整整考了七次才成功。
後來好不容易熬出頭工作了,又被同事排擠、受老友唾罵、遭手下人出賣、被領導奪權。
但他愣是一步步捱了過去,還做出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他就是有“半個聖人”之稱的曾國藩。
年輕時,人們總習慣以分數、成就這些世俗的標准定義優秀。
但到了一定年紀你就會發現,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其實是能扛得住事。
成人世界裡,多的是比考試失利更挫敗的苦、比排名下降更無助的難。
工作、家庭、身體、未來.....有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有時是這關過了還有下一關。
有的人碰到不如意,就像一擊即碎的玻璃球,短暫掙扎後便一蹶不振;
有些人,卻能對命運的刁難照盤全收,在磨難中歷練出強大的內心。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沃爾夫定律” :
人體的骨骼如果長期承受外部壓力,其密度和硬度就會越來越大。
同樣地,靈魂受過重擊的地方,才會長出翅膀。
正如俞敏洪在《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一書裡寫的:
“能否對得起自己的一輩子,是一個你到底有沒有勇氣繼續走下去的問題:
有沒有勇氣在別人諷刺你、打擊你時走下去;
有沒有勇氣在整個社會都看不起你時依然走下去。”
(圖源莫言B站演講《不被大風吹倒》,侵刪)
生活的A面,是狂風驟雨,是猝不及防,是苦厄無常。
但別忘了,生活還有B面:接受、忍耐、挺住。
一個人可以被生活打敗,但不能被打倒。
人世多艱,但你總要昂首走過去,明天才有更好的故事可說。
高考刷屏的這幾天,電影《銀河補習班》裡的一句台詞被經常提起:
“真正的人生難題不會像考卷那樣,會自動跳出ABCD四個選項,有且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而是會有EFGHIJK的岔路,只有能從A想到XYZ,孩子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人生的前十八載,我們每個人都是按部就班地接收知識、汲取經驗。
高考後,就要學會告別教科書式的學習模式,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
營銷史上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奶昔謬誤 。
當初麥當勞為了提高早餐奶昔銷量,請來許多大咖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