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的差距:不在努力,而在思維層次

生活中獲得成功的人很多,有比爾蓋茨這樣的名人,也有我們身邊的普通人。
有人說,他們靠的是能力、天賦,也有人說,他們靠的是毅力、努力。
對此,我也曾這樣認為,直到遇見《終身成長》這本書。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終身成長》中他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
並結合大量案例闡明:思維方式的不同,人們應對成績與挑戰時的心態和行為不同,事情的結局也截然不同。
成功並不完全由能力和天賦決定,而是會在我們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受到思維模式的影響。
固定型思維,挫折便是失敗
俗話說:“禍不單行。“
如果在一段時間內接連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人們往往認為這是“禍”,為此陷入消極,卻忘了還有一個詞叫“否極泰來”。
其實,除了巧合,這些事的發生也與人們最近的狀態有關。
網劇《我在他鄉挺好的》中的胡晶晶,在自己生日當天遭遇了許多糟糕的事,那天她被公司解僱,在路上接到一通催債的電話,男友也提出分手……
這許多的事情恰巧碰在一起,都在那天爆發,胡晶晶徹底崩潰,她決定放棄生命,從天橋上一躍而下。
胡晶晶將事情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那些困難和挫折,與自己混淆,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對自我全盤否定,因此,她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走出困境,最後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按照卡羅爾·德韋克的觀點,這就是典型的固定性思維模式下的態度和行為。
固定型思維是一種思維的局限,在這種模式裡,一次“失敗”就代表這個人的能力低下,是永久性的創傷。
“失敗”也從一種行為(我失敗了)轉變為一種身份(我是一個失敗者)。
其實,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或困境,應當進行反思和總結,積極解決問題,盡快走出困境,重新出發。
楚漢相爭時期,劉邦敗多勝少,項羽勝多敗少。
但最終,項羽被困垓下,絕境之中自刎於烏江。
反觀劉邦,即使敗多於贏,但他始終相信,縱然事情的發展沒有一帆風順,自己最終也能取得勝利。
因此,他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思謀策略,最終在相爭中取得了成功,這就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
《吸引力法則》的作者曾說:“你的思維決定你如何行動。”
不同的思維模式,決定了兩種不同的態度與行為,也造就了兩種不同的結局,固定型思維是一種思維的局限。
成長型思維,挫折是過程
與固定型思維相反,成長型思維模式有著更廣闊的視野。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把遇到的困難或挫折看作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他們會總結經驗,化壓力為動力,重新出發,向著目標一點點靠近。
正如很多偉大的科學實驗,都經歷過無數次失敗,總結過無數次經驗教訓。
愛迪生髮明燈泡時,嘗試了超過六千多次的實驗才獲得成功。一次次失敗讓他不斷反思、學習,這才發現了鎢絲作為電燈材料時,發出的光線十分明亮,又不易燒斷,適合長期使用,
北京冬奧會女子自由式空中技巧冠軍徐夢桃,也用經歷詮釋著思維方式對成功的製勝作用。
徐夢桃曾參加過3屆冬奧會,每次都有奪冠的實力,但均沒成功。
上一屆平昌冬奧會,她就是奔著冠軍去的,準備奪冠后退役,但因為挑戰新動作出現失誤,最終無緣獎牌。
賽后她哭著為自己的失誤道歉,並決定不退役,繼續再戰。
經過幾年刻苦訓練,這次冬奧會,她終於取得了成功。
其實,在這之前,她曾做了職業生涯以來最嚴重的手術——70%的半月板切除。
漫長的傷病恢復期,並沒有讓她停下腳步,因為心中的目標還沒實現。
徐夢桃說:“我可能不是這個項目中最優秀的,但我絕對是一個最能堅持到最後的人。”
生活中那些看似很厲害的人,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智商有多高,而是他們有正確的成長型思維的思維方式。
他們有明確的目標,相信自己的潛力和能力,持久朝著目標不懈努力,一定會取得成功,在此期間遇到的所有困難,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過程。
這樣的思維方式,也讓他們在失敗面前越挫越勇,勇往直前。
思維決定命運,人生不言敗
在知乎上,有個高讚問答:
問:成功是什麼?
答:距離目標,越走越近。
電影《荒島餘生》中,查克是聯邦快遞的系統工程師,一次出差時乘坐的小飛機失事,他被困在一座資源貧瘠的無人荒島。
失去了現代生活的所有便利,他連活下來都成了問題。
他嘗試逃離這個小島,但潮水一次次將他衝回來。
他對自己說:“我不能停止呼吸,因為明天,當太陽升起來,誰知道潮水能帶來什麼?”
查克始終相信自己能回去,他相信:“只要保持呼吸,就是一種成功,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成功。”
於是,查克在荒島上艱難度日,每天想盡各種辦法求生,一天天過去,他離自己的目標也越來越近。
後來,他發現了一塊鐵皮,用這塊鐵皮製作了一艘船,航行出海,終於獲救。
無疑,查克獲得了成功,如果沒有每一天的堅持,他不可能等到發現鐵皮,就會懷著絕望死去。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這裡的失敗,並非人生的失敗,而是中間階段性過程中的挫折。
一個人失敗了並不恐怕,可怕的是將過程中的一次失敗當作自己失敗的象徵,從此裹足不前,甚至消沉頹廢。
人生本就沒有失敗。只要面對挫折不放棄、相信自己,不斷成長,持續前進,終究會走向成功。
正因為如此,真正的成長型思維者也被稱為終身成長者,因為他們的人生沒有失敗。
▼
有人說:“人生如棋,識時務者勝。”
思維決定命運。
思維存在局限,如同身陷囹圄。固定型思維限制著人們的視野和行為,有礙人們的成長。
勇於突破思維局限,升級到成長型思維模式,正確面對前進道路上的挫折或困難,相信自己的潛能,相信自己能不斷成長,持之以恆付出努力,才會獲得成功。
就像達爾文耗費半生精力,與同事、導師經過上千次討論,廢棄數篇草稿,才最終寫下《物種起源》;就像莫扎特練習和打磨10年時間,才創作出不朽的作品一樣。
這些享譽世界的偉人,他們成功的背後,都藏著成長型思維方式。
正如本傑明·巴伯所說:“我不會將世界分成弱和強,或者成功和失敗……我會將世界分成好學者和不好學者。”
既然思維方式影響人們的心態和行為,為何不去選擇更好的那種方式?
別讓固定型思維,限制了本該屬於你的未來,掩蓋本該屬於的成就,從當下開始,選擇更好的方式,過更好的人生。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