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以後才知道,最親的只有3個人

老了以後才知道,最親的只有3個人
value101 2022-09-17 檢舉

 

 

彭老爺子的老伴兒姓張,幾年前因為腦血栓癱瘓。

 

他們的兒子患有抑鬱症,已是自顧不暇;女兒也已經當了奶奶,忙著照顧她的小孫女。

 

於是,老爺子便獨自承擔起照顧老伴兒的重擔。

 

為了方便老伴兒挪動起身,他在家中各處用竹竿、藤條等物品捆紮製成特殊的扶手。

 

還在臥室裡,修建了一台小型的“移動吊機”,可以幫老伴兒從床上起身移到輪椅上。

 

為了防止老太太得褥瘡,老爺子隔三岔五地就給她翻身、擦身,清理起那些排泄物來,也從未有過半分嫌棄。

 

當被記者問到一個人照顧老太太會不會很不方便時,老爺子回答說:

 

“困難肯定是有,但辦法總會比困難多。”

 

質樸的話裡,卻盡是濃得化不開的愛意。

 

所謂的“少年夫妻老來伴”,不過如是。

 

柴米油鹽的經年歲月裡,或許每一對夫妻,都曾經吵過、鬧過、悔過、怨過。

 

可再回首時,才發覺有過最多回憶、最多陪伴和扶持的,也正是那個枕邊的伴侶。

 

即便有過嫌棄,卻也始終不離不棄。

 

不離不棄的自己

 

《半山文集》中寫道:

 

“一個人若是學會了自己陪伴自己,便學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項生活技能。”

 

生活的底色是孤單,人生路上來來往往,沒有誰能夠永遠陪在誰身旁。

 

縱使天寬地闊,可到最後,能依仗的只有自己而已。

 

看過一部叫《生機無限》的紀錄片,其中一幕讓我久久難忘:

 

一位88歲的老人,不小心在家中摔傷了腰,深夜時分被救護車送到醫院。

 

當醫生提出要聯繫他的家人時,老人卻連連擺手拒絕。

 

他說自己可以支付醫療費用,也可以自己簽字確認,不用聯繫任何人。

 

可他明明已經步履蹣跚,即便有醫護人員攙扶,但從前台到外科檢查室短短十幾米的距離,都走得十分艱難。

 

幸運的是,在醫護人員和周圍熱心人的幫助下,老人完成了一系列的檢查,傷得不重,只是普通的扭傷。

 

大家也才從他口中得知他的情況。

 

他姓高,有3個女兒,只是都移民到澳大利亞了。

 

倘若他也跟著過去,在那邊沒有醫療保險,看病什麼的都得自己花錢。

 

他不願成為孩子的負擔,就選擇留在國內,想著反正自己歲數那麼大了,也就是湊合地生活罷了。

 

三言兩語,卻聽得人眼眶發酸。

 

生活中,很多父母正如高大爺一樣。在他們年富力強時,一門心思地為兒為女,不辭辛苦,不怕風霜,哪怕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

 

即使老了,也不想給孩子添一丁點麻煩,為了兒女甘願低進塵埃里。

 

可兒女,卻未必都會給予同等的回應。

 

根據我國第四次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有2.62億,其中空巢老人人數突破1億。

 

都說“養兒防老”,可不是每一個兒女,都會銘記生養的恩情。

 

有些兒女,即便有孝心,也未必有能力,甚至為了自己的生計已經窮盡了力氣。

 

與其指望兒女,不如仰仗自己,以經濟的實力做底氣,以健康的身體為根基。

 

莫把所有的錢財都交到孩子手裡,給自己留一個轉身的餘地。

 

即使是在為兒女考量的時候,也別忘了優先照顧好自己。

 

寫在最後

 

電視劇《慶餘年》中有句經典台詞:

 

人這一生,就像是在路上前行,不斷地與人遇見,再分道揚鑣。

 

年紀越長,越能了解:人和人之間,別離是常態,留下的才是歲月恩賜的意外。

 

身邊最親的人,不過父母、伴侶和自己。

 

好好珍惜這一世的親子情緣,在父母健在的每一天裡盡心盡孝,不讓自己徒留遺憾;

 

善待枕邊的伴侶,恩情心中記,怨懟隨風去,用包容和理解去回饋今生的相知相遇;

 

善待自己,照顧好身體,經營好心情,閒事莫理,少操閒心,竭盡全力地把日子過得如意。

 

點個【贊】,願你我在慢慢變老的路上,父母安康、良伴在旁,活成自己最牢的靠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