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逐利”實屬正常,但太多人搞不清楚“利”的層級

職場上,“逐利”實屬正常,但太多人搞不清楚“利”的層級
value101 2022-09-14 檢舉

 

獲利、開心就足夠嗎?

人們穿什麼衣服、開什麼車、戴什麼表、住什麼房子,以及能為別人帶來何種價值,太多的事情,都是來自於別人反饋,否則就猶如錦衣夜行。

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在滿足生理需求之後,更高層次的需求是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實現。

這就不得不提到“遠利”,在“逐利”的過程中,就要及時規劃到未來。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對於“獨樂”、“寡樂”不否認存在,但不會得到更高層次的滿足。

 

當然眾樂並不代表“齊頭式的假平等”,大家多少分到一些好處,看起來都很快樂。事實上,這才是最大的誤區。

“逐利”是一個輸出價值的過程,並非獲得的結果。就像成功是優秀的副產品一樣的道理,因為優秀才獲得成功,換句話說,因為輸出價值,所以“逐利”才能得以實現。

這時“逐利”的層次已經提高,變成了輸出價值,讓自己獲利,就像知識付費的一些博主一樣,因為在輸出價值,所以獲得利益。把“逐利”的過程,理解為輸出價值的過程。

不僅為別人帶來收穫,同時也是自己“逐利”的過程。“獨樂”、“寡樂”不如“眾樂”。

 

“逐利”的三個層次相互依存

“利”代表著對物質的需求;“樂”代表著精神的需求;“眾樂”代表著社會責任,最終在達成“逐利”的目標之後,才是最真實的收穫。

政治經濟學中講到:“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可見,物質追求會影響到意識層面,而意識層面的高低,又在影響著物質。

就像原始社會、農業時代,身強力壯更有優勢;工業時代,知識、技術更具有優勢,因為機器已經代替了體力;在網絡時代,知識、技術已經不再稀缺,思維成為了人們追捧的新晉熱門。

“逐利思維”是每個人職場人都在做的事,在遇到選擇時,總是在用看似理性的權衡利弊,實則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有掌握了“逐利思維”,明白自己要追逐何種“利”,怎麼樣獲得“利”,站在更高的角度去選擇,就會明白“只緣身在此山中。”

 

寫在最後

行走職場,“逐利”並不是可談,而是必須要談的事,關鍵要拿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想必現代人並不覺得追逐利益有什麼難以啟齒,但在於如何獲利,獲利後開心與否,是“獨樂”還是“眾樂”,才是“逐利”的關鍵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