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獨處?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獨處?
value101 2022-07-02 檢舉

 

而那些看似喜歡熱鬧,對他人曲意迎合的人,每當安靜下來,就渴望熱鬧,精神世界大多都是貧瘠的、空虛的。

 

試問,一個人為了合群,把本來可以用來提升自己的時間,用來構思的時間,甚至用來財富增值的時間,卻用來陪別人,最後只會得不償失。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樵夫和牧羊人的故事。

 

某一天,一個樵夫與牧羊人在野外相遇,牧羊人一邊放羊一邊發呆,於是拉著樵夫聊天來打發時間。

 

樵夫便停下來和牧羊人聊天,一聊就是一整天,等到夜晚,羊吃飽了,牧羊人回家,樵夫卻空手而歸。

 

樵夫回家後被家人罵得半死,也成了全村人的笑話。

 

他妻子說: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道不同不相為謀,看似攀上了關係,實際上方向越走越偏,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而且賠進去了很多時間,最後各奔東西罷了。

 

乾坤,是《易經》最重要的兩卦。

 

《系辞传》言:“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易经》的运动规律,是一辟一阖,也就是一乾一坤、一阳一阴、一动一静、一放一收。

 

闔,是關,是收;闢,是開,是放。一關一開,一收一放,就是“易”之乾坤變化。

 

合群與獨處,如一放一收,合群是放開自我,獨處是回歸自我。

 

大多數人,都能放;而只有少數人,懂得收。

 

一個人,做到收放自如,才能激活乾坤能量,到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說,在合群的狂歡下,學會必要的獨處,能夠讓我們提升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段難熬的時光,亦或是仕途不順,亦或是事業轉折,亦或是生離死別,也許看不到未來,甚至連明天怎麼過都不知道,沒有一個能說心裡話的人,沒有一個堅實的肩膀可以依靠,但只要耐得住寂寞,熬過去這段時間,就會明白,世界上哪有過不去的坎,只要堅持下去,學會利用這段時間,終究會迎來光明。

 

而那些成功的人,正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善於獨處,善於抓住獨處的黃金的時間。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獨處?

 

三、獨處,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能力

 

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一旦身邊多了些魚龍混雜的朋友,人就特別容易被影響,無法堅持自己所堅持的,無法追求自己所追求的,就算能堅持,也沒有以前那麼堅定了。

 

相對於“獨處”,大家也經常把好人緣,朋友成群,當成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一旦脫離群體,喜歡獨處的人,就會被別人片面地貼上“不合群”“不受歡迎”“高冷”“很孤獨”“性格內向”的標籤。

 

人類是群居動物,渴望在群體中生活,希望得到群體的支持,社交是無可避免的,誰不渴望身邊圍繞著一群好友呢?

 

有些人在群體中看似充實,可當繁華褪去,一個人去面對孤獨的時候,自己根本安撫不了的自己空虛,填補不了自己內心的匱乏,彷彿自己的世界瞬間被掏空,甚至認為自己與社會脫節,一分鐘也待不下去,就覺得只剩下了寂寞與寒冷。

 

而有些人為了不被貼上標籤,拼命地“合群”,殊不知,當你努力讓自己合群時,實際上是在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思想,一味地降低自己的標準。在迎合別人過程中,慢慢地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個性。

 

實際上,活得孤獨是人生常態,享受孤獨則是最美姿態。

 

請相信,在生活裡,要想自己當主角,就必須有孤獨當幕布。

 

當真正學會享受這種孤獨之後,融入群體時才不會迷失自我,脫離群體時,也不會覺得寒冷寂寞,即使一個人走,也闊步昂首。

 

心理學家凱利·麥克戈尼格爾認為,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可以讓人冷靜,清醒,這樣更容易受到積極情緒的影響,那些煩惱、焦慮、抑鬱的情緒更容易得到釋放與化解。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自我內在的消化與整合。

 

有獨處能力的人,往往會有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獨處的人並不是不擅長交際,而是能夠保持獨處的能力。而那些性格孤僻,有自閉症的人群,他們的獨處,只是找到了他們的世界,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談的“獨處”,也不能稱之為“孤獨”,因為他們病了。

 

所以說,獨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智慧,但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並不多。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中,有清醒的頭腦,能夠掌控自己身體及思維的人,既可以擁有內在資源、可以享受獨處,又能恰當交際的人,都是高手。

 

獨處意義上的孤獨如同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的好,人生會輝煌而燦爛。

 

正視這種意義上的孤獨,並合理的運用這種力量,偶爾的“孤獨”,正是提升自己的機會。

 

能夠忍受這種孤獨,不懼怕別人的質疑,堅持自我,人生就會通透且清醒。

 

擁有了這種能力,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往往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明白了獨處意義上的孤獨,再回想那些曾經最孤單,最無望,最失落,最安靜的經歷,其實都不是你最潦倒的時光。

 

當你學會憋著這口氣,最終就能獨自上岸。因為你耐住了孤單,扛過了無望,不再怕失敗,也學會了與安靜為伴。

 

法國作家西爾萬·泰鬆在《在西伯利亞森林中》一書中,引用了《海伯利安》的題詞,“不要任由自己被廣闊壓垮,能將自我幽閉在最狹小的空間中,神明恰恰蘊育於此。”

 

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吧,偶爾“孤獨”一下,試著和自己的內心、自己的靈魂去相處,會是一種難得的靈魂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