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盲”,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走出“心盲”,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value101 2024-08-27 檢舉

 

「《推拿》是一顆種子,他埋藏在我心底有20年了。”

早在1980年代,由於常年寫作,畢飛宇患上頸椎病,因此走進推拿中心。

隨著與盲人推拿師的深入接觸,他發現這個群體,遠比社會刻板印象更鮮活。

後來,在一位盲人朋友的鼓勵下,他決心用文字記錄這個特殊群體的點點滴滴。

2008年,小說《推拿》成功問世,2011年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成為該獎項史無前例的「另類」作品:

既無宏大的歷史題材,也無悲壯的英雄主角,只有幾位盲人的瑣碎日常。

2014年,小說改編的電影《推拿》一炮打響,榮獲第十五一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新進演員等六項獎項。

小說刻畫了一群盲人推拿師的故事。透過他們的工作、愛情、生活,我們驀然打開了一個不熟知的黑暗世界,也看見了自己的心理「盲點」。

正如書中所言:“看不見是一種局限,看得見同樣是一種局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

走出“心盲”,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來源:視覺中國

 

心量大小,決定人生高度

沙復明是先天性失明,但他日以繼夜地用指尖博覽群書。

在盲校,同是優等生的王大夫有空就泡在健身房,苦練臂力和指力。沙復明卻從來不練基本功,而是勤練日語和英語,他志在做「將軍」。

剛到上海打工時,只有他敢跟外賓交流,因此生意脫穎而出,收入蹭蹭上漲。

從打工第一天起,沙復明的目標就不是自食其力,而是資本累積。

他沒日沒夜地工作,因此落下了胃病和頸椎病,但他無暇顧及,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如願回到南京,和朋友張宗琪合夥開了沙宗琪推拿中心。

兩人同為老闆,但風格迥異。

沙復明外向張揚,能言善道;張宗琪穩重內斂,沉默寡言。

沙復明幾乎不上鐘,醉心於日常管理,享受做老闆的感覺;而張宗琪堅持上鐘,賺兩份收入。他重利輕名,小事不管,但大事從不含糊。

合作初期,兩人齊心協力,掏心掏肺,生意蒸蒸日上。

時間久了,兩人表面依然和和氣氣,但絲絲縷縷的嫌隙早已潛滋暗長。

沙復明認為張宗琪不管事,不得罪人,賺得卻比自己多;而張宗琪則認為沙復明吆三喝四,目中無人,老闆派頭十足。

後來,兩人因員工去留問題出現分歧,積怨一觸即發,一拍兩散成了兩人共同的心願。

沙復明費盡心機為張宗琪設套,想得到12萬的新店本金,不料張宗琪反將一軍,要求延期支付。

推拿店因此人心渙散,原本紅火的生意逐漸衰敗。

最終,沙復明因為胃部大出血而昏迷。

沙復明和張宗琪曾經是志同道合的兄弟,最後卻走到了分道揚鑣的地步。

究其根源,只因兩人心量太小,各自算計,因此貌合神離,難以長久。

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摩擦。

心胸狹窄,就會斤斤計較,互相拆台,最終將自己逼近了死胡同;

心胸寬廣,則會包容忍讓,互幫共贏,從而走上人生的陽關大道。

古人雲:“心量狹小,則多煩惱,心量廣大,智慧豐饒。”

世間紛紛擾擾,心量小者患得患失,愁眉苦臉;心量大者不拘小節,一笑而過。

心量大小,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格局。

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人生就有多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擴大心量,才能容人所短,成人達己。

 

來源:視覺中國

 

課題分離,改善人際關係

王大夫的夢想,也是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推拿中心。

由於投資股票失敗,他只好帶著女友小孔一起從深圳回到南京老家。

他們來到沙宗琪推拿中心打工,繼續追夢。王大夫踏實肯幹,手藝高超,夢想遲早會實現。

但是,一通電話讓他從甜蜜的夢中驚醒。

他有一個身體健全的弟弟,父母百般溺愛,寄予厚望。

而王大夫從十歲起,就背井離鄉,外出讀書、打工,可是他的努力,在家人心中卻是無足輕重。

弟弟結婚時,只想要紅包,卻不願讓他出席婚禮。

整天遊手好閒的弟弟,欠下兩萬五的賭債,兩口子躲到鄉下逍遙自在。討債人追到家裡,擔驚受怕的父母這才將電話打給了王大夫。

為了籌錢,王大夫連日來憂心忡忡,寢食難安。

他傾盡所有,又預支大筆工資,才湊足債款。而這意味著結婚計畫遙遙無期,開店夢想再次破滅。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