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拼命變得外向:內向者,都有驚人的潛力

你不必拼命變得外向:內向者,都有驚人的潛力
value101 2024-05-15 檢舉

 

高中時,他的性格簡直是內向性格的典範,集體活動能不參加的他絕不參加,身邊除了幾個好基友,基本沒有其他朋友,一天也不見他說幾句話,而現在看他的樣子完全是脫胎換骨。

我問他:你之前那麼內向,現在咋感覺這麼外向了?

 

他說:其實我一直都內向,現在也是,只是經歷的多了,讓自己練就了一身“隨時外向”的能力。

心理學中有一種性格叫「中間性格」  ,意思是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是絕對的,也沒有絕對的內向或外向,比起變得外向,更重要的是具備隨時外向的能力。

榮格說過:外向和內向不是割裂二分的。世上絕沒有一個純粹的內向的人,或者一個純粹的外向的人。如果這樣的人存在的話,那麼他會在精神病院裡。

人的心理是複雜,不是每個行動選擇都可以用外向、內向的性格詮釋。

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既有外向,也有內向,只是每個人的性格中內外向佔比不一樣,比變得外向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具備隨時外向的能力。

 

03

重新定義內向

你認為的劣勢,其實是你的優勢

 

01 內向者不善言辭,但有很強的洞察力

 

《教父》裡有句話影響了很多人——“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這種通過表面現象精確判斷出背後本質能力,也被稱為「洞察力」。

內向性格的人,表像上是不善言辭,但凡事兩面,內向者認為,一定要想好了才能開口說,他們會將一個問題思考的更有深度,洞察力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朋友,平時不愛說話,但頭腦極其清晰,我和其他朋友討論問題時,他也不愛參與,但是每到關鍵時刻或者我們爭論不休的時候,他都能上來“神補刀”,幾句話就能把我們懟得啞口無言。

用他的話說:我不是不會說話,只是不想說話而已。

 

內向者雖不善言辭,但他們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洞察力很強。

在眾多互聯網大佬中,要說性格內向的,馬化騰絕對算一個,用他自己的話說:“20 歲的時候,我還是一個非常內向的程序員,我唯一的資本是我寫過幾萬行C語言代碼。”

在騰訊發展的早期,馬化騰從來都不和媒體打交道,他和同事出去跑業務,經常會被認為是同事的跟班,直到現在,馬化騰也很少像馬雲那樣隨時隨地都能侃侃而談。

 

而馬化騰這種內向的性格也恰恰成了他的優勢,性格雖然內向,但洞察力更強。

1993大學畢業後,馬化騰進入潤迅做軟件工程師,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化騰接觸了ICQ,這是一個以色列人開發的即時聊天工具,敏銳的洞察力讓他覺得這個東西很不錯,很快,馬化騰便投入了50萬元作為創業啟動的資本,仿照ICQ做了了中國版的ICQ也就是現在的QQ。

如果馬化騰沒有意識到即時通訊的價值,或許他現在還是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微信之父張小龍也內向孤僻,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別人去他家,他出來打聲招呼就去臥室看書了,他去別人家,他也就打聲招呼就去別人家的臥室看書了。

 

而張小龍的內向也是他的優勢,他學習好,洞察力強,在意識到市面上的即時通訊軟件可能對QQ造成威脅時,立刻給馬化騰發郵件建議騰訊做這塊的業務。

也有人說,騰訊兩個內向的人用QQ和微信這兩個產品奠定了騰訊在社交領域的地位。

內向者不善言辭,但反而更有洞察力,他們的思考會更有深度,眼光也會更獨特,他們能看到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

 

02 內向者不合群,但有很強的創造力

大學時我有個女同學,別的同學都三兩成群結伴而行的時候,她常常獨自一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自習。

 

大家都以為她性格內向,不喜歡交朋友,直到後來熟悉了才知道,她只是有自己的想法,做正確的事。

用她的話說:“這種獨來獨往可以讓我保持最高的效率,學習時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時間,吃飯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調整,這樣會讓我很自由”。

 

現代心理學表明,合作有時候會扼殺創造力,意思是說,很多創造性的東西都是人在獨自思考中得來的,而非一起討論得來的。

《烏合之眾》指出:“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所以,內向的的人在不合群的同時也具有更強的創造力,因為他們能夠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自己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的追求合群。

 

周杰倫性格就十分內向,小時候也不合群,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鋼琴上,直到成名後,他還是無法掩飾內向的性格,演唱會上,他寧可多唱歌也不願意多說話。

 

但他創造力十分驚人,10天寫歌50首就是他創造力最好的證明。

內向者雖然不合群,很多時候這會被看成是劣勢,然而這也是他們的優勢,不合群讓他們擁有了更多獨處的時間,不合群讓他們更懂得獨立思考,不合群讓他們有更強的創造力。

 

在我們看來不合群是缺點,在內向者看來,是否合群只是一種選擇。

 

周國平曾說過: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你的注意力在哪,結果就在哪,對於內向,這句話尤其適用。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內向性格帶來的劣勢,那麼你得到的結果可能都是消極的一面。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內向性格帶來的優勢,那麼你得到的結果可能都是積極的一面。

 

任何一種性格都有優劣勢,內向不是一件壞事,更不應該成為你的負擔,終究只是一種性格,與其讓自己變得外向,不如讓自己獲取隨時外向的能力,不如充分挖掘內向的優勢,把內向轉化成你的優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