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萬,但只能喝茶、看報紙到退休,你願意幹嗎?
這兩天,一則「給你每月2萬,但只能喝茶、看報紙直到退休,你會接受嗎?」的話題在知乎引發熱議。
很多人在聊,這樣的工作,值得做嗎?
類似的話題這兩年也被討論過,不過當時的月薪是1.8萬和8千。
有人從性價比的角度來看,認為值得;有人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覺得恐怖。但其實這種狀況是少數,大部分人的煩惱是沒那麼「甜蜜」的。
例如有學生寫信問我:
自己在一個小的創業公司幹,有一定的業務,代經營一些帳號,做得還可以。但公司處於野蠻生長狀態,上班時間不規律,也沒有人帶,一切都要靠自己。不知道這樣的公司,值得不值得待下去?
「走不走」問題
類似這兩個問題,我統稱為「走不走」問題──這類問題,職場中有許多,例如:
當薪水勉強解決溫飽,但看不到前途時,我要不要辭職?
我已經是40歲“高齡”,我要不要在國企一直“養老”下去?
當我明白大學的東西一點意思都沒有時,我要不要退學?
於是我們常常陷入這種「走還是不走」的二元對立裡,困擾得頭都要禿了。
因為影響答案的因素實在太多──我的底線是啥,到底有多能忍?領導畫的餅到底有落嗎?外面有沒有機會?我的人生會不會就此毀了?
最後,這種問題只好訴諸勇氣和情緒:
喝了雞湯,就覺得一定要走,無所不能,「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情緒不好,又覺得「算了算了,何苦何苦,爭來爭去,還不是為了點名利」。
心情起起伏伏,這輩子也就過去了。
來源:視覺中國
把“走不走”改成“換不換”
正確的打開方式,是把逃離型的“走不走”,改成追求型的“換不換”。
例如,覺得助理的工作無意義,那什麼職業會比較好呢?想去新創公司,那什麼公司的領導確定會帶我?覺得創業公司不好,想去穩定的國企,有什麼機會、關係能夠進入?
又或是,給自己一年的過渡期,讓自己去體驗6份工作再做決定,那我們有這種計畫嗎?
當你把“走不走”改成了“換不換”,你的思維就會改變——開始思考未來,增加價值,積極行動。
角度一變化,問題也就開闊了。
這種思考角度非常重要,因為職業生涯不是一份工作的拼接,而是一段生涯的持續延續。前面的職業經驗會不斷疊加在後面的經驗裡,每一步都算數。
所以,溫水裡的青蛙應不該跳?
應該也不該。跳,是因為溫水會變成自嗨鍋;不該跳,是要先搞清楚旁邊的鍋子是不是油鍋。
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