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內耗,源自於自我認知太低

你的內耗,源自於自我認知太低
value101 2024-02-05 檢舉

 

作家@霧滿攔江 說過一句話:

“認知一旦受到局限,很多事情你一輩子都看不透、想不明白。”

生活中糟心事不計其數,低層次認知的人,思慮得再多,也不過是在原地打轉。

問題無法解決不說,還容易讓自己陷入焦慮、怨懟之中。

就像《認知覺醒》中說的:認知太低,你就會產生內耗。

處在紛紛擾擾的世間,你只有不斷更新認知,才能洞穿事實真相,避免內耗。

1

看不清自己的人,容易敏感

作家渡邊淳一在文章中說起過朋友O先生。

O先生很有才華,年紀輕輕就在文學雜誌上發表過小說,未來大有可為。

有一次,他無意間聽到有編輯說他的作品思想淺白。

為了證明自己,他刻意模仿意識流創作,結果花了大半年寫出來的作品,晦澀難懂,連審稿編輯都讀不下去。

這時,他又在論壇上看到有人說,年輕作家普遍文字功底不好。

他下意識覺得對方在嘲諷自己,不服氣的他又耗費幾個月寫了篇言語華麗的小說。

可雜誌社卻回他:行文拖沓,辭藻堆砌,沒價值。

O先生接連收到退稿,心中沮喪極了,漸漸失去寫作的慾望。

幾年以後,這位O先生就在文壇上徹底消失了。

渡邊淳一為此惋惜道:他本不必在意那些評論的,最開始的文風就很適合他。

在生活中,就有不少像O先生一樣缺乏自我認知的人。

他們無法看清自己的優勢,總喜歡豎起耳朵,敏感地捕捉週邊的聲音。

聽到別人的批評,他就想辦法向對方證明自己;

聽到窗外的辱罵,他便覺得對方在指桑罵槐,暗指自己。

久而久之,他活在了別人的看法裡,內心一刻也不得安寧。

而那些自我認知高的人,都能夠清晰地認識自己,從不在意外人的眼光。

90年代末,文藝評論界有不少人批評金庸。

有說他的大火,是因為趕上了娛樂匱乏的好時代;有說他的小說太俗氣,沒內涵。

面對尖銳的批評,金庸當時只回應了四個字「八風不動」

所謂“八風”,就是指外人對你的八種態度:利、衰、毀、譽、稱、訥、苦、樂。

在金庸眼中,無論外界如何評價他,他始終巋然不動。

多年後,有媒體詢問此事,金庸笑道:

“武俠小說基本上還是娛樂性的通俗讀物,沒必要跟正式的文學作品相提並論。”

正是金庸對自身創作的準確評價,他才不受流言所擾,生活無憂。

心理學家卡羅爾韋德說,錯誤的認知,會導致自身的敏感多疑。

一個無法認清自己的人,不自覺地就會從外界尋找自我價值。

無論是褒贊還是貶低,都會觸動他的內心,讓他開始自我懷疑。

古希臘德爾菲神殿的石碑上刻有一行字:認識你自己。

從現在開始,了解自己的優勢與短板,學習自我判斷選擇的對與錯。

當你提高了自我認知水平,自然就會收起敏感的觸角,篤定地生活。

 

2

認不清他人的人,容易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鈕加藤曾提出過一個「社會時鐘」心理。

是說社會就像一架時鐘,支配著人的行為,時時提醒人,到了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

一旦落後於同儕的節奏,人就會變得緊張,焦躁不安,生活也越過越糟。

知名獵人頭@王付 有講過一位年輕人小李。

大學畢業後,小李順利進入北京一家知名大廠當公關。

但工作了幾年他仍然是個普通公關員,每月薪水僅勉強維持住花銷。

有一次,他跟北京的幾位老同學聚會,突然發現對方都混得風生水起,薪水也十分可觀。

聚會結束後,他總是忍不住想:

“別人都買房買車了,我還在住出租屋;人家都幹到管理層了,我卻只是個小職員。”

想到跟同學的差距,他越焦慮。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