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家庭教育的九大反思,不要後悔知道太晚

當今家庭教育的九大反思,不要後悔知道太晚
value101 2023-12-22 檢舉

 

 

作者:洞見·七七晴歌

生活即教育,家庭即學校。

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曾說:

“在所有的優秀孩子身上,幾乎都有他們父母的烙印;在所有的問題兒童身上,也都可以找到他們家庭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鏈的基礎,當一個孩子的成長出現了偏差,教養出現了問題,父母自然難辭其咎。

今天,洞見君細細盤點當今家庭教育中9大常見迷思,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01

只有馴服教育

沒有個性教育

 

《中國青年報》曾對2000位青少年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48.4%的孩子都患有「配角症候群 」。

大部分受訪者坦言,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當個乖孩子”,而他們也如父母所願,變得越來越順從。

但他們長大後也逐漸失去了稜角和個性,缺乏自信,喪失了質疑與想像的能力。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追蹤觀察了100名敢於質疑權威的兒童與100名乖巧聽話的兒童。

最終發現:

前者長大後84%的人意志堅強,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策的能力;而後者中的大多數都變得唯唯諾諾,害怕承擔責任。

紀錄片《零零後》的導演張同道說:

這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是教育的起點。  ”

一個個性被磨平的孩子,注定越活越平庸。

因為稜角,往往才是一個人的光芒所在。

02

只有人才教育

沒有人格教育

 

在熱門影集《隱密的角落》裡,朱朝陽是個公認的學霸,每年都考年級第一,但卻因性格沉悶和同學們相處不來。

班主任找來他的母親溝通此事,可他母親卻說:“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學習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她與兒子交流的話題也只限於作業和分數。

正因母親對兒子性格養成的忽略,朝陽才一步步走上了黑化的道路,最終成了一個冷漠、陰暗、撒謊成性的小惡魔。

教育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經不只一次強調:孩子的性格培養,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人人成才,而是人人成人。

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說的:

「我的口號就是,望子成人。什麼人?真正的人。

有標準嗎?有,八個字:第一真實,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樂。」

03

只有應試教育

沒有素質教育

 

今年高考放榜後,有一則評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現在的超級學霸,再也不是刻板的書呆子,而是陽光、自信、開朗、勇氣、有夢想、敢於挑戰、拒絕平庸、盡情揮灑青春的色彩的全能型人才……”

的確,現在的學霸們不僅成績優異,而且個個身懷才藝。

但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學霸的父母往往都有著相似的教育理念:

比起應試能力,他們更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擁有自學能力、興趣愛好和一顆強大的內心。

所以,詩詞才女武亦姝的父母會從小培養女兒讀書的習慣,和女兒一起從《人間詞話》看到《聊齋誌異》再到《紅樓夢》;

山東711分學霸孟令昊的父母不會逼他上補習班,而是全力支持兒子拉大提琴的愛好。

就像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唐江澎說的:

“學生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數,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

人生下半場,拉開孩子與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智商,不是分數,而是興趣的培養,習慣的塑造,心態的養成…

這些綜合素質,才是孩子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04

只有精英教育

沒有精神教育

 

前北大精神科醫生徐凱文講過一個案例:

有個孩子,父母都是銀行家,生活富裕,自己也在國際學校讀高中,學習非常努力。

努力到什麼程度了呢?

從上國中開始,每天越學越晚,十二點、一點、兩點……到了高二下學期的時候,每晚都要撐到三、四點。

重壓之下,孩子開始自殘,甚至出現了自殺的念頭。

徐醫師建議送孩子去醫院治療,但才過了兩天,父母就已經為孩子辦理了出院。

一問,父母說,要期末考了。

孩子也說,自己必須保住第一名,否則就什麼都沒有了。

但沒想到,兩星期過後,孩子的媽媽打電話給徐醫生,說孩子用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孩子不是學習機器,父母對孩子的意義也不只是督促孩子成為菁英。

比起教孩子努力去贏,孩子更需要的,其實是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擁抱失敗。

畢竟,人生路上,晴空有時,風雨有時。

真正的強大,不是未曾經歷過風雨的摧殘,而是哪怕風再疾、雨再大,也能扛住、頂住。

把曾經受過的傷,變成自己獨有的勳章。

05

只有短視教育

沒有競爭教育

 

今年年初,「ChatGPT」橫空出世,媒體網站Insider在與專家交談並進行研究後,整理出了一份被人工智慧技術取代風險最高的工作類型清單。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