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value101 2020-11-04 檢舉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導語

大家好,我是陸興榮,多年之後再次看《千與千尋》, 它的魅力不僅沒有退色, 反而給予我們更加強烈的心靈震撼,今天的這篇文章和大家嘗試對宮崎駿這部電影中的隱喻進行解讀。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1997年的夏季,沉寂了5年的宮崎駿推出鴻篇巨制《幽靈公主》, 一舉獲得了193億日元的票房收入,這是當時影院上座率的一個奇蹟。2001年7月,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精心打造的日本動畫影片《千與千尋》隆重上映,自公映以來,這部經典動畫作品包攬數項國際大獎,包括第75屆奧斯卡最佳長篇動畫獎及第5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兩項頂級榮譽,被譽為動畫“巨匠”——宮崎駿的“殿堂之作”。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關於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這部動漫作品,我之前寫過從音樂角度和色彩美學兩個方面來解讀,這些在一定程度在能幫助觀眾對影片的理解與鑑賞,但本文我想從隱喻的視角,分別從主題隱喻、場景隱喻及角色隱喻解讀影片,解讀更多令觀眾疑惑不解的內容,揭示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進入文章主題之前,這裡先解釋一下:什麼是隱喻思維?

傳統意義上的隱喻研究是把隱喻看做是語言的特點,並不是思想的特點。

1980年, 萊考夫和約翰遜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是“通過其他事物理解和經歷一種事物”強調“人類思維的基本方式是隱喻式的”, “我們頭腦中的概念系統的大部分都是由隱喻性的關係構成的”。

換句話說,隱喻思維是人類感知世界和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工具,即“用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事物”,其不但存在語言之中, 還存在於非語言領域(如美術、電影和模式)中,它們的文本可以是一幅畫、一組具體模型,它們都可潛在地成為隱喻。”

電影話語對隱喻的植入已經不是一種“理論先行”的從眾行為, 而是旨在藉助理性和想像思維揭示電影自身特性的一種努力,為電影的解讀提供了一枚思維利器。

01

“迷失和回歸”的主題隱喻

享譽世界的動畫電影大師宮崎駿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導演,在他的動畫影片中, 人與自然、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永恆不變的主題。今天我們研究的對象《千與千尋》就完美的秉承了宮崎駿影片的理念,為觀眾構建了一個“迷失和回歸”的隱喻主題。

動畫《千與千尋》這部電影是以現代日本社會為背景,講述了10歲的少女千尋與父母一起從都市搬家到郊區誤入另一空間的神域,為了拯救變成豬的雙親,在靈異世界經歷一系列關於愛與成長、“自救”與“救他”的冒險之旅,最終重返人類世界的故事。

影片關於“迷失”的主題有一明一暗兩條主線,千尋的迷失是明線,千尋父母的迷失則為暗線,兩條主線相間體現了宮崎駿對現代人性的思考與關注。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1.明線:失去名字就等於失去自我, 成為“他者”的奴隸,隱喻了當代年青人在現代花花世界中容易迷失自我

名字在動畫《千與千尋》中不再是我們身邊最普通、最尋常的東西, 而是一個符號, 一個凝聚著人類意志和個性的生命符號。

劇中魔女湯婆婆通過剝奪人的名字來控制他人,千尋不但失去了因為自負和貪吃犯了神靈的戒忌變成了豬的父母,更重要的是其為了​​雙親主動放棄代表其個人身份的符號:名字。

千尋由一個人類的物質世界跌入一個全然陌生和充滿困境的神靈的世界,只有在湯婆婆的女巫控制的湯屋工作,才不會變成豬,才有機會解救她的父母,故其主動忘記名字選擇默默承受陌生環境的恐懼和生活的苦難、困難和挑戰。

白龍想獲得超凡能力被湯婆婆剝奪名字後玩弄於股掌,變成為迎合其貪欲幫老魔女做蠅營狗苟的勾當的工具。

坊寶寶一直被母親溺愛在溫室裡, 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名字。

在這些人物形像中現代人有看到自己的影子,世界愈發豐富和精彩,人生到處是十字路口,生而為人總要面臨選擇,有多少人能把握住始終做自己的主人?這裡,隱喻了當代年青人在現代物質世界成長過程中的迷失,一次次迷失, 滿懷著迷茫與困惑成為身不由己的社會零件。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2.暗線:千尋父母的迷失“人幻化為豬”的情節,隱喻現代人赤裸裸的純物質追求的自我控制的迷失

千尋父母的貪吃變成了豬的戲份,不僅僅是展開故事劇情的需要,更是表達宮崎駿自己的生活態度,面對那些迷失在貪吃、貪財、貪色、貪權、虛榮、自負、貪圖享樂中人們,這裡是現代人越來越明顯的、赤裸裸的物質追求的有力體現。而宮崎駿通過“人幻化為豬”的情節來狠狠地揭示了現代人的只顧物質至上的追求,本質就是人性中一種動物性的體現,只有動物才是一味地滿足自己的純物質追求。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3.回歸:完成“自救”與“救他”重返人間,隱喻了年青人自我成長中走出了迷失,找回自我生存的價值

每個人都會在不斷改變自己過程中實現了成長,也能夠不斷地適應環境。

一個10歲的小女孩千尋, 隨著父母來到了神秘的世界之後,原本膽小、軟弱、任性、嬌氣的小女孩沒有了父母的庇護變成了“千”迅速成長為堅忍不拔、為自己信念絕不放棄的女孩形象。

影片中眾多失去名字的精靈中, 只有千尋是主動放棄名字,想要在湯婆婆主宰的世界裡生存下去,找回被變成豬的父母。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經歷了一系列磨難後,千尋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讓父母重新變回人, 回到人類世界,還幫助小白、胖寶寶、無面人找到命運的軌道。當她再次回到人類世界的時候, 已是變得堅強、勇敢、潛力無限的千尋,完成了自我認知的回歸(父母是代表自我認知的符號) , 隱喻了年青人在積極地尋找之後, 最終走出了迷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真實世界中的人類找回自我生存的價值。

02

具有日本民族傳統特徵湯屋的場景隱喻

從影片開始到結束每一個引人注視的場景都融入了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下文我們主要說動畫《千與千尋》的主場景:一個具有日本民族傳統特徵的湯屋。

據相關資料顯示,這個湯屋的外形則是根據日本的道後溫泉本館這座有著3000年曆史的古老溫泉設計而成的,油屋內的奢華室內的設計隱喻日本最奢華的消費場所,表現出了當時日本上流人士成天紙醉金迷的狀態,這也不難讓人想到湯屋隱喻充滿慾望、誘惑、嫉妒和排擠的現實社會,充滿骯髒與混亂。

另外,在湯屋通過洗滌, 尤其是藥浴的洗滌, 可以褪去人們身上腐朽的物慾氣息, 對人靈魂的洗禮, 洗去自己的各種貪欲, 真正回歸到一種淳樸自然的生命狀態中, 讓我們找回生命的“真、善、美”。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1.花:影片的“另一種語言”,隱喻希望、等待

影片開頭千尋手裡的那一束香豌豆花,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是與朋友分別的分別之花,出現在這寓意分別。整個影片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花朵,出現在大大小小的場景之中。電影中每當白龍和千尋同時出現時,就會出現很多美麗的花,散發花“另一種語言”的獨特愛的隱喻,在油屋的場景中白龍千尋躲在了藍色的繡球花叢中而繡球花代表的則正是希望,這恰恰是當時千尋最需要的東西。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其次,電影鏡頭中白龍帶千尋過橋、千尋差點忘記自己的名字時、白龍帶千尋去找爸爸媽媽的這些場景,出現各式各樣的杜鵑花映在觀賞者的眼中,清白、忠誠、某種情感開始熱烈以及思鄉的色彩接踵而來,而穿過杜鵑花叢後出現了一小片月季和黃玫瑰則是代表了白龍的等待。

影片結束時,千尋救出自己的父母再次來到剛開始來到的那個山坡上與白龍分別,此時最後一朵花—萱草(忘憂草)出現在了石頭旁邊,白龍告訴千尋不要回頭而忘憂草則會讓她忘記一切不愉快的東西,到這裡影片結束,千尋和父母離開了湯屋的地界......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2.隧道:隱喻死亡和重生的地方

《千與千尋》中千尋和家人從都市到郊區的搬家途中誤入一條不可思議的隧道,他們正是通過隧道從人類的世界闖入神靈的世界, 最後又穿越隧道回到人類世界。這裡的隧道是現實世界和虛幻世界的過渡帶,隱喻著舊的生命歷程的結束, 新的生命歷程的開始。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