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節制的人生,活得更高級
任何時候,人都不應受制於自己的情緒,無論境況多麼糟糕,我們都應該努力節制自己的情緒,把自己從情緒的黑暗中拯救出來。
否則,禍患會降臨,幸福會遠去,再後悔也無法挽回。
節制名利,則活得自由
《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東晉重臣瘐冰在吳郡擔任內史,當地發生叛亂,懸賞追捕瘐冰。其他官員都跑了,只有一差役用小船載著瘐冰逃到錢塘江口。
隨後,差役來到集市喝得大醉才回。當時士兵正在搜索,差役揮舞著船槳說:“還到哪裡找瘐內史呀?這裡面就是!”
士兵見船艙窄小,都以為差役在耍酒瘋,因此一點都不懷疑。隨後,瘐冰被安全送到會稽山下的魏家。
叛亂平定後,瘐冰想報答這個救他的差役。
差役說:“我出身卑賤,不想做官。不過從小因苦於被人差遣,喝酒從來沒有喝痛快過。若讓余年總有酒喝,就沒有其他需要了。”
聽完這話,瘐冰馬上安排為他蓋了一個大宅子,買了幾個奴婢,並讓他的家中經常有上百壺酒,一直到老。
在有些人看來,節制慾望就是限制自己的自由,殊不知越節制越自由。
就像這位差役,如果他不懂得節制,而是居功自傲、私慾膨脹,向上司獅子大張口地要這要那,恐怕他不一定會有後來自由的小日子、終老的好結局。
慾望就相當於車的油門,而節制就相當於車的剎車,如果一輛車只有油門沒有剎車,後果是車毀人亡。
現實中,一些人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不懂得節制,結果“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為自己無盡的慾望付出了慘重代價。
陳道明說:“我覺得節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所以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
節制是一種智慧,一個人只有學會自我節制,才能真正活得自由,不受內心慾望的控制和擺佈,真正控制和主宰自己的人生。
節制精力,則人生從容
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說:“節制使快樂增加並使享受加強。”
人生太短,屈指不過三萬天,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
只有懂得節制,善於取捨,處理事情才能從容不迫,體驗到人生的快樂和幸福。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了白岩鬆的一段演講視頻,他的人生感悟啟人心智。
回顧過往,白岩松頗有感慨地說:“今天的一切,都得益於那時候做減法。我發現我只能做新聞,也最該做新聞。”
30歲之前的白岩松嘗試了記者、編輯、策劃、主持人等各種挑戰,一些重要晚會、重大活動總少不了他的身影。
29歲時被破格提拔為高級記者,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也讓他收穫掌聲無數。
但是這個時候,他開始困惑起來,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麼,哪些東西要拋掉。
那一年他做了非常重要的一個減法,停了自己所有的節目,辭去了3個欄目製片人的工作,一年沒有任何出鏡。
當時有人勸他,說主持人這一行,你只要一個月不出鏡還湊合,半年不出鏡就沒人記住你了。
但是白岩鬆心想:我這張臉還不至於這麼廉價。
在此之前,白岩松認為自己可以做體育、做娛樂等等,但在停節目的一整年的時間裡,他想清楚了,自己真正應該做的是新聞,自己應該把新聞這口深井挖通。
於是白岩鬆就開始研發新的節目形式,一年以後,觀眾們便見到了那個打造出《新聞1+1》、《時空連線》、《新聞會客廳》等經典新聞節目,口若懸河、針砭時弊的老白。
梁曉聲先生曾說:
一種人生的真相是——無論世界上的行業豐富到何種程度,機遇又多到何種程度,我們每一個人比較能做好的事情,永遠也就那麼幾種而已。
有時,僅僅一種而已。真正能緊握在手中的並不多,專注當下可能比貪多務得更有意義。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就是給幸福做加法。
正如白岩松這樣,當一個人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的時候,才能活得通透自在;輕裝上陣,才能走得更快更穩。
“月過中秋清輝減,人到中年萬事休。”
人生下半場,學會做減法。做減法就是節制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減去不切實際的想法,減去空虛的熱鬧,減去心靈上的重擔。
王陽明曾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節制是一種自由,節制是一種智慧,節制一種涵養,節制是一種幸福。
人這一輩子,都希望遇見更好的自己。要想讓自己更持久地享有,就要先懂得有節制地追求。
有節制的人生,活得更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