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懂得與人保持距離

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家婆媳關係也很融洽,秘訣是:與婆婆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她的公婆在同小區居住。她說:婆媳住在一個屋簷下,天天在一起,難免勺子碰鍋沿。
同事不會做飯,但是經常從單位食堂買各色各樣的主食,下班給老人送去。
適度的心理距離,既給予孩子自由和空間又贏得孩子的親近;適度的物理距離,既尊重與老人的生活習慣的不同,又保有關心和照顧。
正是同事對於“距離”的精準把控,才讓一家三代人相處得舒服而和睦。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認為: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成熟成功的父母,承受得了孩子長大後的“拋棄”,允許並祝福孩子的獨立成長;
成熟獨立的孩子,流著淚也敢於離開可以依賴的父母,勇敢地去過屬於自己的人生。
與親人之間保持距離,是一種“雙贏”的生活方式。
與愛人保持距離
曾經有個大學同學,總是遇到“渣男”。
在她的口中,自己一心為男友好,但是卻總是被辜負。
畢業聚會上,她喝醉了哭訴:戀情又一次無疾而終。她想要男友考公務員進體制內,可是男友非要去外企。
她歷數前男友的種種不是:自己打了30多個電話,男友卻不接,她擔心得要死,結果人家在打籃球;對媽媽比對她還上心;已經談婚論嫁卻不願在房本上加上她的名字……
聽者目瞪口呆。這姑娘之所以自帶“渣男”體質,是因為她完全模糊了人與人之間的邊界和距離。
在戀愛和婚姻中,人們總是把“你是我的”這個詞放在嘴邊,彷彿有了親密關係,對方就屬於自己了。
其實,這種想法很危險。
每個人都需要自我,每個人都需要隱私空間,每個人都有心理“底限”。
心理學中著名的“ 刺猬效應 ”告訴我們:
最舒適的距離不是親密無間,而是要在親密的同時保持距離感。這個距離就是邊界意識。沒有距離,沒有邊界意識的親密關係,會混亂不堪。
劉若英在《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一書中,描述自己和丈夫一同從外面回到家,進門之後,便“分道揚鑣”,一個往左走,一個往右走,各自回到自己的書房。
不禁令人感嘆才女的智慧:他們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卻有獨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
他們互相依靠,但卻從不過度依賴或者糾纏著對方;他們在各自的私人空間裡,任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享受內心的富足和充實。
她深知: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愛人之間,如果一個人離不開另一個,親密會變成壓力;離得太近,審美就會疲勞。
哪怕是與最親密的愛人,也要親密“有”間。
舒適的距離會讓關係更美好
道德經有云:外圓內方。
心中有尺度,外表卻可以和人和諧相處。這就是適度的距離。
有“距離感”的人處事原則應該是:做自己分內的事,不干涉別人的事,順應老天的事。
生命的長河裡,最使我們幸福和溫暖的是關係;在與人相處中,我們更應該懂得與人相處保持距離。
保持距離,能收穫長久、健康、幸福的關係;距離太近,毀掉一切關係。
熟不踰矩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