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氣忽冷忽熱 蕁麻疹、皮膚炎增3成!中醫教你3招防過敏

最近天氣忽冷忽熱,皮膚科門診發現,因蕁麻疹 、皮膚炎、乾癬求診的病人曝增三成。為什麼春天皮膚病特別多?中醫認為,春季屬於「風邪」較盛的時期,風邪易侵犯體表,誘發癢疹、蕁麻疹等皮膚病。
春天氣溫變化非常大,當天氣暖時氣血流動旺盛,毛孔張開,若受到風邪或濕氣影響,可能引發皮膚過敏反應。當氣溫驟降,氣血運行受阻,血液滯留體表,蕁麻疹症狀便會加劇,產生紅疹、腫塊與強烈搔癢感,甚至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跟著中醫師這樣做,遠離蕁麻疹
中醫師田騏嘉表示,《黃帝內經》中提到:「風者,百病之長也。」蕁麻疹在中醫屬於風疹塊或癮疹範疇,多與風邪有關。內經指出,風邪侵襲人體,易使氣血運行失常,出現皮膚癢疹。特別在春天,風邪與濕熱相結合,更易誘發或加重蕁麻疹症狀。
《黃帝內經》強調防風保暖、調和氣血的重要性,作為預防及治療此類疾病的基本原則。有過敏體質者
注意保暖,減少氣血阻滯
春天氣溫變化劇烈,忽冷忽熱影響氣血運行,建議隨身攜帶薄外套,避免直接吹風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尤其在早晚氣溫較低時,更應適當添加衣物,避免因受寒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引發蕁麻疹。
保持適當溫度,能減少氣血滯留體表所引起的蕁麻疹。此外,洗澡時水溫不宜過高,以免刺激皮膚,建議使用溫水並縮短洗澡時間,避免熱水使皮膚過度乾燥,導致癢感加劇。
調整飲食,減少濕熱累積
體內濕熱過盛是蕁麻疹的常見誘因,春季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燥熱、刺激性食物,如燒烤、油炸與酒精,以免加重體內熱邪,增加過敏風險。特別是重點分享喜歡辛辣食物的人,更應適量控制,因辛辣食物會促進血液循環,可能加重蕁麻疹症狀。
可適量攝取綠豆、薏仁、冬瓜等清熱利濕的食物,這些食材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緩解過敏反應。重點分享此外,多喝水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排除體內毒素,降低蕁麻疹的發作機會。若體質偏寒,可搭配溫和的食材如紅棗、枸杞,達到平衡效果。
減少抓癢,適度外敷舒緩
蕁麻疹發作時,強烈的搔癢感常讓人忍不住抓癢,但過度抓癢會破壞皮膚屏障,導致皮膚發炎甚至感染,使症狀惡化。中醫建議可用冰毛巾冷敷患處,減輕皮膚紅腫與癢感,或外擦具有舒緩作用的蘆薈膠、薄荷水來降低不適感。
此外,重點分享艾草水泡澡有助於驅風止癢,減輕皮膚不適。艾草具有溫經散寒、驅風止癢的效果 ,適合用來改善因風邪引起的皮膚過敏 。不過,泡澡時應注意水溫不宜過高,並控制泡澡時間,避免過度刺激皮膚。
從體內調理,減少反覆發作
若蕁麻疹經常反覆發作,單靠外用藥物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建議透過中醫調理體質,改善根本原因。田騏嘉強調,春天濕氣較重,適合進行「疏肝理氣、健脾祛濕」的調養,透過合適的中藥方調整內在環境,使身體更能適應季節變化,減少過敏機率。
常見的調理方法包括使用具有疏風、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材,如防風、荊芥、金銀花等,這些藥材能幫助驅散體內的風邪與濕氣,減少蕁麻疹的發作。此外,重點分享針對脾胃虛弱、濕氣重的患者,可搭配健脾祛濕的藥材,如白朮、茯苓、薏仁等,幫助改善體內環境。
他強調,春天氣候多變,容易誘發蕁麻疹,但透過中醫的體質調理與日常保健,可以有效減少蕁麻疹的發作。若長期受蕁麻疹困擾,建議可透過中醫辨證論治,制定個人化的調理方案,從根本改善體質,讓春天不再成為過敏體質的困擾。
「立秋」來了,氣溫變化誘發蕁麻疹!中醫師籲多吃補氣運脾的食物改善
高溫持續發燒 ,「立秋」卻悄悄到來!「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時間約是國曆的 8 月 7 日,預告氣溫將由熱轉涼,提醒民眾應隨時注意氣候變化,避免生病。
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表示,「立秋」時,陽收陰長,暑熱仍未盡,故衣著不宜穿得過多,避免影響身體對氣溫轉換的適應力,較容易受到外感侵襲而生病。
立秋節氣,蕁麻疹好發原因在於「濕」
賴睿昕指出,在天氣轉換之際,是蕁麻疹好發的季節。「蕁麻疹好發於痰濕體質的人身上,所謂痰濕體質就是身體水分代謝失調,使得濕氣滯留在體內,容易使身體出現各種不適。」
她進一步說明,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為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環境潮濕、貪吃甜食,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
這時,可能會出現容易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精神不濟,甚至引起心情鬱悶,睡眠易多夢、手腳冰冷、皮膚起疹、容易腳腫、臉上黏膩不舒服,或出現腸胃不適,腹瀉等。
中醫師籲少吃寒涼、生冷食物除濕
賴睿昕建議,最好少吃生冷或寒涼的食物免得傷脾胃,加重體內濕氣。「黃瓜、冬瓜、西瓜、大白菜、蜂蜜、生菜沙拉等寒涼食物,多吃的話蕁麻疹會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