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不是老年人專屬!一次看懂成因、疾病分期、治療方式

帕金森氏症不是老年人專屬!一次看懂成因、疾病分期、治療方式
value101 2025-03-25 檢舉

 

別以為帕金森氏症 (又稱巴金森症)是轉屬於老年人的疾病,從過往國健署的統計資料發現,其實大於 40 歲開始罹患的比例開始增加,且這十年來盛行率逐漸變高,神經內科主任推測可能是跟人口老化有關。只是不少人誤以為手抖就是帕金森氏症,面對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相關問題一次看懂。

 

「多巴胺減少」五成便會出現帕金森症狀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腦部的退化疾病之一,其實這個疾病已經存在兩百多年左右,只是近幾年來民眾對此才有了高度的認識,此疾病是在1817年由一位英國神經科醫師所發現。

倒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產生帕金森氏症?臺北醫學大學神經內科葉篤學主任說:「是因爲人體的中腦黑質退化細胞漸漸凋亡,負責神經傳遞的多巴胺減少,無法正確傳遞神經訊息,當多巴胺減少 50%-60% 即會出現帕金森氏病的症狀。」

照片檔 ID:1129543203

 

Advertisements

帕金森氏症有四大指標!一表自我檢測

只是在初期症狀患者就會出現像是「靜止狀態」,單邊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病人常是不自主也不自覺,而是身邊親友察覺有異,例如臉部表情僵硬如撲克臉,也有病人走路時單手橫放胸前,從四大特點觀察起是否有帕金森氏症:

靜態顫抖 (resting tremor)

肢體僵硬 (rigidity)

動作遲緩 (bradykinesia)

姿態平衡障礙 (postural instability)

Advertisements

 

因為有時候關節有僵硬的現象,病人有時候會跟醫師說好像出現五十肩 ,有些患者連寫字也會有問題,字會越來越小,走路平衡感越來越差,葉篤學建議可以從下來來做自我偵測。

臨床上醫師也最常被問到「出現手部的顫抖是不是就是帕金森氏症?」葉篤學回應:「其實還是有非典型的帕金森氏,但在臨床上看到還是『原發性』帕金森氏症較多、通常原發性的患者病程進展比較緩慢,比較良性、對藥物反應較佳。」

 

帕金森氏症的病程可分成五期

醫師也會藉由影像學來輔助是否確診,看是否有構造異常,卻經過確診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病程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單側肢體症狀(0~5年)

第二期:雙側肢體症狀(5~10年)

 

第三期:平衡障疑 (7~12年)

第四期:行動困難(10~15年)

第五期:輪椅或臥床(20年以上)

葉篤學說:「大部分的病人會停留在第二期到第三期之間,這時間可能長達10-15年,甚至20年,但隨著疾病的進展還是有可能最後到臥床。」

action-adult-affection-339620

藥物、手術都有助於解緩症狀

目前對於造成帕金森氏症的原因並不是非常清楚,有些患者是偶發性,因內在遺傳因子與外在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導致「神經元退化凋亡」,造成臨床症狀。也有約 10% 的病人為遺傳性,包括有家族史、年輕發病。

 

目前在治療上在患者初期的時候透過藥物補充多巴胺,是可以讓患者緩解症狀達到維持正常生活。但葉篤學提醒:「帕金森屬於進行式的疾病,相當比例出現藥效衰退的問題,患者會有開關現象、平衡感變差、走路容易跌倒。」

當影響正常行動能力和生活品質時,即可考慮透過深部腦刺激術的外科介入做為輔助藥物的治療方法。健保署也在前幾年納入健保部分給付,但也不是每個患者都適合,需要經過多項評估。

 

動作變慢不一定是正常老化!6症狀上身小心是巴金森氏症

 

動作變緩慢不一定是自然的老化過程,要小心可能是巴金森氏症 。一名張姓男子,身體漸漸僵硬,走路步伐變慢,自己不太明顯感受不適,家人也想說應該是正常衰老現象而未多加留意,直至近日返診追蹤慢性疾病時,醫師眼尖觀察到張男的症狀,進一步安排檢查後確診為巴金森氏症。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指出,巴金森氏症是大腦中多巴胺神經元退化、不足所導致的疾病,常見的症狀(例如行動遲緩、肌肉關節僵硬)與老年人退化類似,容易被忽略。張嘉為表示,巴金森氏症在藥物治療後可達到症狀緩解,因此建議50-60歲的民眾,當出現走路、動作等肢體變慢,特別是合併有「撲克臉」(臉部僵硬),手抖腳抖、小碎步等症狀應盡早至醫院就診。

iStock-912219896

 

巴金森氏症容易與老化、阿茲海默症混淆

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就分析過,巴金森氏症還容易跟阿茲海默症搞混,這兩種疾病都是腦部疾病,有某些症狀有點類似,但在發病初期的症狀還是不太一樣的!

 

阿茲海默症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