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骨骼傷害不用怕!這 4 種組織慢性傷害可透過運動訓練改善!

肌肉骨骼傷害不用怕!這 4 種組織慢性傷害可透過運動訓練改善!
value101 2025-03-21 檢舉

 

Compress 壓迫

使用包紮或繃帶對受傷區域施加外部機械壓力,有助於限制關節內水腫和組織出血。

Educate 衛教

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提供正確的衛教以及如何在合理的範圍內活動,來使得後續的功能恢復達到最佳的效果。

 

Load 負重

軟組織受傷後,盡早在受傷部位進行適當的負重,並在能夠忍受疼痛的情況下活動,有助於促進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後續修復和重建。

Optimism 樂觀

樂觀的期望與更好的治療結果和預後相關。心理因素,如憂鬱和恐懼,可能會成為康復的障礙。

 

Vascularisation 血管生成

受傷幾天後,在能夠承受(而非忍耐)的疼痛情況下進行適度的身體活動和運動,有助於促進受傷組織的血液回流,促進修復並減輕疼痛。

Exercise 鍛煉

在受傷後早期開始有計劃的運動訓練,可以協助受傷部位恢復肌力、關節活動度和本體感覺,使受傷組織更有效地回復到正常功能水平。

Advertisements

 

如何預防運動傷害?

預防運動損傷的最好方法是適當的熱身和伸展運動,2019 年的一項研究表示,正確執行運動前的熱身將產生顯著效果,讓肌肉骨骼損傷的風險降低 35% 以上。肌肉未獲得適當伸展容易撕裂,熱身後肌肉會更加靈活有彈性,從而減少受傷的可能性。另外還可以採取其他方式來避免運動損傷:

熟知運動的正確觀念
了解運動的正確姿勢與活動方式,例如,在某些運動中,彎曲膝蓋可以幫助避免脊柱或臀部受傷。

 

準備適當的配備
穿適合的鞋子、穿戴相應的護具可降低受傷的風險。

了解及評估身體狀況
如果你已經受傷了,請待到痊癒再開始活動。若康復後返回運動時,請從低強度運動開始進行,讓身體漸漸習慣,不要負荷太重。

Advertisements

 

收操
運動結束後記得收操。

緩慢恢復活動
雖然適當休息很重要,但過度休息可能會延遲傷口的癒合,在經過48小時的冰敷和休息後,你可以開始使用熱敷來幫助放鬆緊繃的肌肉。熱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舒緩肌肉緊張,並加速康復過程。然後適度地進行運動,以確保傷口的正確癒合並避免進一步的損傷。

 

許多運動傷害是可以預防的,但有時候即使我們做好了萬全準備,仍然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傷害,如果是嚴重的傷害如脫臼、骨折或是難以忍受的疼痛,務必要立刻就醫;若是輕微的不適或是扭傷,可以依照 PEACE and LOVE 的原則先進行處置,但若痛感以及腫脹程度並沒有隨著休息而減緩,反而持續增加的話,也要就醫讓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

運動是風險與健康效益並存的活動,但當受傷時請不要慌張!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及時處理這些傷害。讓我們保持積極的態度面對運動,讓它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體驗!

 

運動總是受傷連連?跑步、重訓、瑜伽常見傷害有這些 記得暖身和收操

 

國人運動風氣提高,透過運動來維持體態、提升健康,但平時缺乏運動習慣的上班族,每到假日就拼命惡補,成為「假日運動員」,有不少民眾還因此受傷掛病號,甚至造成舊疾復發。常見運動傷害有哪些?運動時該注意些什麼?讓專業醫師告訴你!

《Heho 健康》「上班族健康生活大調查」調查數據顯示,最受上班族歡迎的運動,前 5 名分別是健走、散步(例如飯後散步 / 無目的性)、跑步 、重訓及瑜伽。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部主治醫師蘇昱仲分析,其中健走與散步最為盛行,主因是運動強度低、門檻低,但其對減肥塑身或提升心肺功能的效果有限。至於跑步、重訓和瑜伽,雖然強度夠,但易造成程度不等的運動傷害也值得重視。

 

蘇昱仲更指出,上班族在長期久坐、姿勢不良的情況下,或因沒有足夠的運動知識,更容易因為姿勢不正確或施力不當而受傷。

 

上班族常見跑步傷害:腿肌力不足

蘇昱仲提醒,跑步最常見的受傷部位約有三成在膝蓋、二成在下肢、一成在腳踝,常見病症為「髕骨疼痛症候群」,俗稱「跑者膝」,患者易出現膝蓋前側、膝蓋周圍的疼痛;另外女性因天生膝蓋角度較斜,易有「內脛壓力症侯群」,又稱為「內脛骨周炎」,患者在跑步時因連接脛骨的肌肉過度拉扯,易導致骨膜發炎。

 

除了上述兩項傷害,跑步也容易出現「髂脛束症候群」,膝蓋外側的厚筋膜,摩擦骨頭、肌腱、滑囊導致發炎;「阿基里斯腱發炎」是發生於腳跟處腫脹發炎;以及發生在腳底的「足底筋膜炎」和「腳踝扭傷」也十分常見。

蘇昱仲提醒,這些受傷容易發生在平常缺乏訓練、肌肉量不足的人身上,導致髕骨於膝蓋反覆活動時摩擦過度,同理髂脛束、小腿肌肉骨膜、阿基里斯腱也是如此。適當暖身、拉筋,平常適當重訓維持肌肉量,持續的活動可以讓身體與肌肉記憶較佳,並且維持平衡感,才能避免傷害發生,一旦發生受傷,記得及時就醫、不要硬撐才是上策。


上班族常見重訓傷害:開放訓練藏危險

隨著近年健身風氣提升,不少人開始嘗試各式各樣的重訓型態,除了有鑽研固式舉重健美領域的族群外,更多人習慣朝囊括了壺鈴、伸展、跑步等開放式的功能型訓練為主,但對於缺乏運動經驗者,受傷機率也變高。

 

根據國際期刊 PubMeD 針對「開放訓練與受傷風險」研究指出,開放式訓練受傷最常見的部位有二成六是肩膀、二成四是脊椎及一成八為膝蓋,至於舉重等重訓族群來說,最容易在二頭肌腱出現發炎,感覺肩膀疼痛。

此外針對少部分族群有意進行重訓者,在脊椎受傷的情況也比膝蓋較多,由於脊椎骨反覆承受很多壓力,久了之後就會扁掉,出現長期的慢性背痛,且透過復健、按摩、針灸都未見好轉,很可能會有「壓迫性骨折」的風險。

 

醫師提醒,「若身體有不適症狀就要適度休息,但往往熱愛健身的人,要逼自己停止訓練是有難度的,建議要把組數降低、強度降低、公斤數減少、循環次數減少,才不會讓身體超出瀕臨受傷的極限。」

蘇昱仲指出,受傷族群常見於年紀較大的男性或本身患舊傷、沒教練指導或缺少訓練經驗的人。因此民眾在家不要自行看影片學健身 ,且強度較高、動作較難的運動應該在專業指導教練幫助下進行訓練較佳。

 

上班族常見瑜伽傷害:空中瑜伽最該警覺

「皮拉提斯」與「瑜伽」深受許多女星與輕熟女的喜愛,其中瑜伽動作講求姿勢與柔軟的協調,皮拉提斯強調肌力的訓練,但兩者運動強度相較其他項目較低,且在正確暖身收操的情況底下,對身體的傷害並不大,甚至有助於緩解疼痛。

 

根據文獻統計,瑜伽與皮拉提斯具有慢性疼痛緩解作用,像是背痛、頸部疼痛以及運動傷害的復健均有幫助。蘇昱仲表示,但若本身已有骨刺、椎間盤突出,導至神經壓迫或頸椎狹窄者,做過度伸展的姿勢必須注意量力而為,避免傷害。

如果有人進行瑜伽感到疼痛,很有可能是身體就有舊傷、骨刺、頸椎狹窄症發出警訊,「當身體伸展過程壓迫到神經出現不舒服,就可以就醫找出病症,那如果就醫後無法改善,執行伸展時要適時要避開自己極限去推展。」

 

蘇昱仲列舉,瑜伽有很多動作需要手掌去撐地,但如果手腕韌帶受傷、關節不穩定,就會容易惡化,甚至有人在伸展時感到脖子拉傷 ,才發現原來是身體頸椎已經退化,建議瑜伽運動需要在專業的老師帶領之下進行操作比較安全。

另外也要特別注意的是,隨著各式各樣的瑜伽型態興起,不少人搶著上「空中瑜伽」體驗當仙女拍照的曼妙姿勢,然而以柔軟的布纏繞在身體上作為支撐非常需要核心肌力,缺乏運動的上班族容易因纏繞和操作不慎發生意外。

 

蘇昱仲說,過去曾經有發生過一名女性因為在空中瑜伽吊掛過程中,手指因為被布帶纏繞,結果身體重量在下墜過程中造成手指骨骼及脫臼,需要用固定帶復健,若嚴重者還需要進行手部開刀,需特別注意手指跟腳踝四肢部位的保護。

另外,使用護具來幫助身體支撐或預防傷害也非常重要,切記要注意選擇有品牌的護具,也可以請教教練或醫師自己適合的護具強度和適合的尺寸,千萬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護具,容易因為材質不佳過敏,或因沒有按照人體工學製作而讓接觸部位更疼痛,甚至增加惡化風險。

 

如何預防運動傷害二度發生?調整目標很重要

缺乏暖身與收操,以及錯誤的運動習慣是運動傷害發生的原因,但不少人卻還是輕忽而因此一再受傷。蘇昱仲說,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受傷,但為了維持「運動菜單」目標,反覆使用受傷部位,導致發炎不斷累計至無法修復的地步,即便休息再久也難以回復。

因此要避免運動傷害二度發生,就是要暫時拋棄目標,並且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運動後記得部位抬高、休息、冰敷、拉筋、收操缺一不可。另外有教練或老師要求你做出超過身體極限的動作,也不要不好意思拒絕,可以降低強度、時間拉長,畢竟長久的運動的人,更懂得身體是寶貴的資產而多加愛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