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有喀喀聲需不需要就醫?治療師:從發作頻率來判別

翁佩韋說,對於銀髮族,或是膝蓋受過傷這些關節軟骨比較容易磨損的族群,還是要以「平面運動」為主,也就是在平地上運動,不要跑去爬山、或是讓膝蓋不斷彎曲;因為這類有坡度、有傾斜角度的運動,給膝蓋的力量會再增加 4 倍、5 倍以上。
「我建議對於銀髮族的長者、或是中年以上的人來說,每星期快走 5 小時就很夠了,還可以走 3 天休息 1 天。」翁佩韋說,如果行有餘力的人,也可以嘗試慢跑,但不要太勉強自己。
許嘉麟則說,關節必須透過活動時的「擠壓」,才能產生關節液,幫助關節修補,也避免因為少動造成的肌肉萎縮;所以如果在休息 3 天之後還是感到疼痛,可以在運動、活動前半小時、或 1 小時服用止痛藥物,再開始活動;但切記不要把重量都壓在不痛的那隻腳上,要兩腳平衡,才不會讓另一隻腳「過勞」,也變成關節炎。
第三階段:爬山是很好的肌力訓練,爬樓梯要看階梯高度
許嘉麟說,要保養膝蓋,首重要訓練「股四頭肌群」還有大腿後側肌群的「膕膀肌」,以預防膝蓋受傷為主,避免落入「膝蓋痛 > 不能動 > 肌肉萎縮 > 膝蓋更磨損、更發炎 > 膝蓋更痛」這樣的惡性循環裡。
而爬山其實是一個非常好訓練這些肌肉的方式,因為登山時會有一個「跨步、蹲」的動作,能夠增加膕膀肌的力量,而膕膀肌能幫助屈膝、後伸髖關節時穩定,減少十字韌帶受傷;這在一般運動、活動中比較難訓練到的。
至於爬樓梯,因為樓梯的階梯高度不一致,加上樓梯比較窄,不會像登山跨步的幅度比較大,所以膝蓋彎曲的程度比較大,也比較容易受傷;建議不要勉強自己爬樓梯,而且爬樓梯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膝蓋狀況。
但對於高齡、或是肌力不足容易受傷的人來說,許嘉麟也建議「不要勉強」,只要自己會覺得不舒服,就不需要強迫自己一直去運動,更容易磨損;但可以參考做「水中運動」,像是在水中走路、練習深蹲、抬腿、伸展等。
溫水(攝氏31~36度)讓伸展比較快:溫度可以讓肌肉肌腱較鬆,伸展比陸上快。
效果比較強:因水中的阻力是空氣的 10~15 倍,簡單就可以達到相同的運動效果。
動作會較慢:因為浮力與阻力高,所以關節活動上被迫慢慢進行,對關節較為安全。
肌肉骨骼傷害不用怕!這 4 種組織慢性傷害可透過運動訓練改善!
推薦原因: 如果你常運動或做體力活,就會很熟悉肌肉痠痛的感覺,只要有適當的休息和營養,發炎過程結束後痠痛就會消退,此時肌纖維會修復,並可能變得更粗壯更強大。透過徒手訓練改善不適的症狀、回復自然的活動度、加強肌力及動作控制,就能預防並全面解痛。
肌肉骨骼傷害或功能失調,可能影響全身的肌肉、關節、肌腱、韌帶等組織,受傷有時候可能是因為明顯的外傷,但有時候也可能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出現。也許你一早起來就發現身體怪怪的,或是原來根本沒感覺,但漸漸變得不太對勁。
如果你現在有類似的問題,別擔心,其實很多人跟你一樣。肌肉骨骼傷害很普遍,其中最常見的是下背部疼痛,幾乎所有人都會在人生中某個階段遇到這個問題。
根據相關研究的估計,在已開發國家中,隨時都有 4% 至 33% 的人正苦於下背部疼痛;有些國家中, 肌肉骨骼功能失調甚至占了工作相關病痛的 40% 左右,代表這種問題的主因是生活與工作,反而不是運動傷害 。
區分肌肉骨骼傷害:慢性傷害與過度使用
所謂「慢性」的疾病或傷害,指的是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或是不斷反覆發生的疾病或傷害,慢性傷害也稱為「過度使用傷害」(overuse injuries),而如果是在明顯創傷後立刻出現的傷害,則稱為「急性傷害」(acute injuries)。
慢性過度使用傷害比急性傷害更為常見,而且很可能起因於工作、運動或休閒活動。這些傷害不會立刻對我們的活動能力造成影響,一開始的症狀也比較輕微,伴隨著或多或少的疼痛與身體問題。如果身體不斷接觸不良的刺激,問題就會惡化。所謂不良的刺激包括特定的訓練或運動動作,但更有可能是久坐,或在工作或休閒時反覆執行某種動作。
重點分享慢性過度使用傷害的成因,往往是長時間的壓力累積,超過身體組織的容忍範圍。不管體能狀況如何,都有可能出現慢性過度使用傷害 ,而這類傷害也取決於壓力的大小、時間,以及身體接受壓力的方式。整體來說,慢性過度使用壓力有三種可能原因:
組織或身體的體能狀況不佳,無法滿足任務的需求:透過各種功能性動作,建構身體各部位的韌性。
環境造成的傷害:可以留意一下桌子的位置、駕駛姿勢、訓練及運動器材等等,看看是否有辦法做些調整來減少身體承受的壓力。
活動本身帶來過量的壓力:體能和健康狀況相對較佳的人如果因為久坐而產生下背問題,常常會懷疑是否自己的脊椎出了問題。不過,答案往往是「沒有問題」,畢竟人類的脊椎本來就不適合讓我們以脊椎彎曲(彎腰駝背)的方式久坐。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慢性肌肉骨骼傷害類型
許多問題其實都是慢性過度使用傷害,或曾經是急性傷害但最後沒有完全修復。這些問題可能影響全身的肌肉、關節、肌腱及韌帶。
1.肌肉拉傷
肌肉拉傷可能發生在全身任何一個部位,但比較常見於橫越兩個關節的較長肌肉,常常發生肌肉拉傷的部位包括腿後肌和小腿肌,它們都承受相當大的負荷,也是減慢動作和吸收力量的關鍵肌群。
如果疤痕組織修復狀況不佳,腿後肌和小腿肌的拉傷都可能變成慢性傷害。透過一些建議的訓練動作,讓它們更有辦法應付日常生活所遇到的負荷,來達到最佳的修復效果。
2.肌腱問題
一般認為肌腱問題是發炎所導致,肌腱問題常出現於肩關節、肘關節、膝關節,以及踝關節,但經過討論,會發現更可能的原因是肌腱退化。相關的研究與經驗也指出類似的概念,而訓練動作來協助「肌腱病變」的復健,並進一步預防肌腱問題發生。
3.韌帶問題
韌帶問題如果沒有完全修復,可能會變成慢性傷害。如果沒有針對受傷韌帶的周遭施予漸進式的負荷,新生的疤痕組織很可能無法健全發展。此時如果突然受到外力衝擊,就算只是一般的活動,可能也會發現患部腫脹甚至疼痛,類似狀況在腳踝「內翻」扭傷後相當常見。
韌帶受傷後,患部關節甚至可能出現不穩定的狀況,所以更需要適當訓練患部周遭肌肉,以確保能對外力有妥善的反應,並對關節穩定性提供額外支持,並讓修復的過程更加順利。
4.關節問題
最後要探討的是關節問題,骨關節炎多半出現在承受大重量的關節(當然其他關節也有可能出現),是一種常出現於老化關節的症狀,但並不是只有老年人會有這種症狀。年齡確實是骨關節炎的一個風險因子,但是基因、肥胖、受傷史也和骨關節炎有關,甚至營養與水分補充也會有影響。
許多人都認為骨關節炎無法改善,或認為活動只會讓骨關節炎惡化,但這兩種觀念都不一定正確。有證據支持的特定訓練動作,能夠藉此控制骨關節炎帶來的疼痛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