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不到最大運動心率怎麼辦?心臟科醫師:心跳依活動強度可分5等級

二尖瓣膜脫垂在年輕人中很常見,瓣膜性的問題,當運動心跳越快或流汗脫水的時後,脫垂越嚴重,患者就會感覺到胸悶、胸痛、呼吸不順、頭暈的現象。
且有二尖瓣膜脫垂的患者在身體過度脫水、電解質失衡的時候,心律不整及心悸的症狀就可能更嚴重,甚至可能因為吃到刺激性的食物(如:濃咖啡、濃茶、辛辣類的食物)或抽菸,都會加重症狀的表現。
心血管硬化或心律不整
不見得是心肌缺氧,如果心血管有一定程度硬化或有嚴重心律不整的病人,當他心跳越快,他的心血管負荷會加重。特別是本身已經裝了心臟血管支架,更要嚴格控制三高問題,不能當作免除心肌梗塞風險,在運動強度與種類上都要特別留意。硬化或心律不整
這三種狀況就該停止運動
只有在運動中出現不舒服也不能大意,可能是身體在發出警告!可觀察自身變化紀錄下來,國健署建議若運動時心率波動範圍超過30次/分,或是運動時血壓超過200/100mmHg,收縮壓升高30mmHg或下降10mmHg以上,建議暫時停止運動。
想要讓運動變得更健康,不忘先把自身狀況調整好,、肌力強化運動和伸展運動都是適合心血管患者。
劇烈運動真傷「心」 ! 想強健心肺,心跳應維持在這範圍
大家都知道「有氧運動 」可以鍛鍊心肺功能,而游泳 、跑步都屬於有氧運動,但這樣的分類其實太粗糙,因為即使是跑步 ,也分成快跑跟慢跑 ;快跑其實屬於無氧運動 ,慢跑才是真正的有氧。在快跑的時候,因為氧氣負擔量很大,身體的氧氣供給反而會降低,不是一個完整的氧氣循環,所以衝刺的跑步並沒有辦法訓練到心肺功能;但相對來說,慢跑如果沒有維持一定的速度、強度,也沒辦法讓心臟激發出更多的潛力,所以怎麼找到自己最適合的跑步速率,是非常重要的。
心肺功能到底是怎麼鍛鍊的?
在跑步的過程中,只要保持順暢的呼吸,可以刺激交感神經運作,命令心臟增加收縮,讓血液供給量增加、氧氣量增加,血液跟氧氣的循環變順暢,所以跑步的確可以鍛鍊到心肺功能。
但這個鍛鍊心肺的目標要實現,必須保持呼吸的順暢,身體才能順利的供應氧氣,讓心臟可以源源不絕的收縮、增加血液供給量 ;如果一下子運動強度太高,身體短時間內需要的氧氣太多、又沒有足夠的呼吸供給,反而會造成心肺的負擔。
這種概念就像是,我們想讓傳輸貨物的過程(血流、氧氣供應)變得更順暢、無論在貨物多,或是貨物少的情況下都可以應付(增加心肺功能),但只加快傳輸帶的速度(心跳數)是不夠的,過快的運轉反而會讓傳輸帶(心臟)耗損,必須保持貨物源頭的供應(順暢呼吸),才有金錢去升級傳輸過程需要的東西。
慢跑好還是快跑好?
從上面可以知道,順暢的呼吸才是能增加心肺功能的關鍵。而在快跑的時候,因為要努力衝刺,所以呼吸是不穩定、不順暢的,雖然心跳增加,但血液中帶有的氧氣並沒有增加,對心臟反而是個損耗;同時,衝刺的過程中消耗的能量是體內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反而也會持續堆積,慢跑則剛好相反。
但到底跑步的速度多少,才算是慢跑或快跑、甚至只是走路?可以用運動時所需的心跳率範圍來計算,如果有運動手環,可以偵測一下自己身體的「最大心跳率」,也就是全力衝刺之後的心率數值,再乘以0.8及0.6,就分別是運動時最佳的心率範圍。如果沒有運動手環,也可以簡單用「220-年齡」來當成最大心跳率 ,但數值就不會太準。
最高心跳率:(220-年齡or最大心跳率)*0.8/min 最低心跳率:(220-年齡or最大心跳率)*0.6/min
如果以「220-年齡」當成最大心跳率,比如一個20歲的人,運動時最大的心跳率不要超過160下,免得造成心臟過多的負擔,但最低的心跳率不要低於120下,才有鍛鍊到心肺功能的效果;不過因為每個人的最大心跳率差很多,所以在運動的過程中,如果覺得胸悶、胸痛,千萬不要勉強,趕快停下來休息。
因為最常見的心肌缺氧、心肌梗塞等心臟病,常在行走、爬梯或運動時覺得胸悶胸痛,所以一旦發生這些症狀,最好馬上停下來,如果休息5分鐘沒有改善,就要趕快到醫院急診就醫。
另外,身體在運動之後,要大約30分鐘左右才會開始燃燒脂肪、訓練到心肺功能,所以慢跑至少要跑到30分鐘以上才開始有效果 ;可以按照國健署的每週運動建議,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以上,至少要達到運動時所需的最低心跳率,才是真正鍛鍊心肺功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