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飼主迷思「用對錯教狗狗」 訓練師解密養狗基礎觀念

提供狗狗溫暖且舒適的休息空間有助於牠們放鬆下來,透過自身留下來的氣味,確立屬於自己的領地。
食物
選擇品質合格且符合狗狗個體營養需求的飼料、罐頭,或無調味料的鮮食,有助於維持狗狗的健康與營養均衡。
水碗
給予狗狗乾淨的飲水。
牽繩
項圈是最基本的狗狗牽引用具,建議每日至少有 20-30 分鐘的運動或散步時間,讓牠們可以消耗多餘的精力,平時也比較不會拆家。
玩具
玩具是作為飼主跟狗狗不錯的互動媒介,可以幫助狗狗消耗體力、減輕壓力。
根據動保處所公布犬隻飼養與照顧指南,飼養的狗狗需進行晶片植入與寵物登記 、狂犬病預防注射、絕育。餵食部分則是建議每日至少早晚各餵食 1 次,若根據獸醫師專業判斷,針對個別犬隻有其它建議的妥善處置方式,則遵循獸醫師專業建議。
初次帶狗狗回家要注意什麼?
向狗狗介紹未來要居住的空間
狗狗大多數在進入一個新空間時都會感到好奇,想要四處嗅聞、環顧四周,飼主需要保持冷靜讓狗狗自由探索,若是狗狗是精力充沛的類型,可以幫牠們繫上牽繩進行指引。如果家中還還有其他寵物,建議初期先讓原住寵物與新狗狗隔開,判斷雙方對彼此的友好程度,在有人看管的情況下,緩慢地再讓牠們見面。
與家人介紹新寵物
狗狗遇到陌生人需要嗅聞和調查,最好的策略是讓家人完全保持冷靜,讓狗狗主動靠近來打招呼。狗狗對聲音與劇烈的動作較為敏感,家庭成員中如有小孩子的話,更要特別注意,緩慢地讓孩子與狗接觸。
幫助狗狗安頓下來
迎接狗狗回家後的一週將會是全家人要一同度過的調整期,尤其是第一個晚上,狗狗可能會因為感到不安而哭叫,因此飼主保持耐心和理解很重要,讓狗狗盡可能放鬆地完成這個過程,確保牠有一個可以放鬆並處理新生活環境的空間,一張狗床或有毯子的空間是讓牠們感到安全的好方法。
盡快建立日常生活習慣
初期與狗狗建立的日常習慣需要一段時間,犬隻喜歡常規和可預測性,每天在同一時間散步和在規定時間吃飯等事情可以幫助狗狗感到更安全並緩解焦慮。
初期帶狗狗回家可能會遇到很多突發狀況,像是狗狗剛回家可能因為不安會哭叫,或是建立定點大小便不太順利,對於新手飼主來說會有些措手不及,但這一切都是正常的狀態,畢竟狗狗不是人類,無法馬上適應都市的生活,需要飼主耐心的陪伴,一步步建立起彼此的生活習慣,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便能體會到作為毛爸媽的快樂。
關籠子好可憐?狗狗「過度依賴」產生分離焦慮,訓犬師解密籠內訓練
家裡有養狗的飼主可能會遇到狗狗平時會定點大小便,但只要主人出門,牠們會開始瘋狂找人或亂叫,甚至在地板、沙發、床鋪等地方便溺,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分離焦慮。東洋狗學校訓犬師陳正憲表示,狗狗焦慮不安是處於緊繃狀態,容易受到外界干擾,長期下來會導致狗狗無法好好休息,因此建議狗狗進行籠內訓練,避免牠們過度依賴而產生分離焦慮。
什麼是籠內訓練?
籠內訓練是要讓狗狗處於休息的平靜狀態。家裡設定一個狗狗能安定休息不被周遭刺激打擾的空間,讓狗狗達到「心身靈待機」。訓練空間以籠子優於圍欄,圍欄優於綁繩,飼主可視自己家裡狀況而定,但空間不能太大,如果大到狗狗還可以竄上竄下,那就失去籠內訓練的用意。
籠內訓練是讓狗狗平常擁有屬於自己的休息空間,講求的是「心情平靜」,就像是每天睡覺的床鋪,讓狗狗可以舒服的過生活和休息,不會因為家人進出走動影響牠的安定。
狗狗過度依賴產生分離焦慮
陳正憲表示,現在大家養狗都很少關籠,都會認為狗狗關籠很可憐,導致現在的狗普遍都有過度依賴主人的問題,而產生分離焦慮,「狗狗若不做籠內訓練,從小整天黏著主人跟進跟出,家人下班回家跑去門口撲跳,還兼漏尿咬褲管,主人煮飯跟在廚房吵著要吃,單獨在家因為想找人焦慮,到處亂大小便,一下跳上沙發,一下到陽台看著外面鬼叫,亂咬傢俱。」平時飼主上班繁忙,回來看到眼前的慘況,也是一種生活壓力。
若是不幸還遇到狗狗亂咬,誤食乾燥劑或電池等有毒物品,出了意外需要到醫院開刀,這時候更加得不償失。陳正憲指出,籠內訓練是要讓狗狗處於休息待機的平靜狀態,讓飼主與狗狗達到一個平衡的生活,自然不存在「這樣牠沒辦法自由活動」。狗狗需要真正的活動是飼主花時間陪牠玩耍、固定帶出門散步以及運動,消耗日常的精力,這樣狗狗放電完回到家,籠子僅是牠用來休息的空間和象徵。
籠內訓練執行
家長根據自身作息制定流程表
家長依照自己平常生活作息,幾點起床、幾點下班,制定規律的流程表,每天定時做一樣的流程,讓狗狗養成生活習慣,同時也讓牠們理解休息與出來活動的時間是分開進行,這樣牠們就能知道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該休息的時間就能好好休息,不用因為擔心被外界打擾而隨時處於緊繃狀態。
定時帶狗狗離開休息空間
狗狗離開休息空間,表示要開始進行日常活動,就跟人類起床會用刷牙洗臉開啟一天一樣,讓牠們知道接下來休息時間結束,開始要做固定的每日行程。
餵飯和大小便
定時讓狗狗到籠子以外的地方吃飯、大小便,等到所有日常事項進行完畢,再讓狗狗到客廳出來互動。
日常運動時間
飼主平時要制定帶狗狗散步、進行戶外活動的時間,消耗牠們日常的精力,等到週末放假,再帶狗狗去露營放風,花更長時間的跟牠們互動,滿足犬隻的陪伴需求,讓彼此達到生活平衡的狀態。
至於狗狗最佳進行籠內訓練的年齡為何?訓犬師陳正憲建議,狗狗從 3 個月大施打完預防針即可進行訓練,幼犬時期訓練效益會比成年後來更加顯著,狗狗從小透過籠內訓練能獲得常態性安靜休息的空間,同時建立起與主人的界線,搭配從小社會化,更能養成穩定性格。
總結來說,籠內訓練並非只是把狗關起來這麼的負面,也不是狗狗不乖才去關牠,這樣會犬隻越來越抗拒關籠。籠內訓練的目的是讓狗狗有個舒服的生活,不必受到人類都市化模式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