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敢和這三種人翻臉,命會越來越好
人這一生,總是有太多的牽掛與羈絆。
年少時,我們心繫父母,渴望成為一個讓他們驕傲的子女,盡量減少他們的憂慮與負擔。
成年後,我們進入職場,總想面面俱到,生怕不經意的言行會招致他人的不滿與疏遠。
世間的人情世故就像一張網,千絲萬縷地緊緊纏繞著我們的心。
牽掛太多,放不下,捨不掉,煩惱也就日漸增加。
有時候,我們滿腔赤忱,誠摯以待,卻不一定能換來對方的真心。
到了中年,歷經滄桑,我們方才領悟,有些關係需要及時斬斷。
人生需要做減法,關係也是。少一絲牽絆,就多一分輕鬆。
虛偽的小人
泰戈爾曾說:“虛偽的人,比魔鬼更可怕。”
但在紛繁複雜的人世間,虛偽與欺騙似乎成了常態。
尤其身處名利場,人們往往被各種利益糾葛所困,置身於謊言與偽善的包圍圈之中。
曾有網友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
這位網友畢業後初入場場,同事們都很熱情。
尤其是同組裡有一位比她早入職一年的同事,對她更是關懷備至,無論是工作上的困難還是生活中的瑣事,都給了她很多關懷和建議。
兩人的關係也在這日復一日的相處中愈發親近,逐漸成為了無話不談、推心置腹的好閨蜜。
某次和大學室友聊天時,她還滿心歡喜且篤定地說道,那種認為在職場上根本遇不到真心朋友的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沒想到,當公司宣布將從內部提拔部門經理時,這位職場的好閨蜜卻在關鍵時刻告了她一狀。
這對她產生了很大影響,並最終失去了晉升機會。
經此一事,她才深刻地領悟到,當不涉及利益爭端的時候,所有人都是友善的。
但這不過是表象,一旦觸及到實質的利益衝突,人心的複雜與叵測便會顯露無遺。
職場,是靠能力廝殺的地方。虛假與偽裝,也被一些人視為一種生存技能。
看不慣虛偽做派,學不會虛與委蛇,滿腔真誠的我們,終是狠狠地撞了南牆。
說到底,與其沉溺於表面的友善、虛偽的社交,不如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留給自己。
斬斷那些職場的虛偽紐帶,屏蔽那些違心的阿諛奉承,專注於自己的崗位,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這樣,我們才能在職場上立足,實現自己的價值。
吸血的親人
俗語說,打斷骨頭連著筋。
親人之間無論吵得多兇、矛盾多大,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都始終讓人難以割捨。
但不可否認的是,親人可以是血脈相連的支撐,也可以是吸血無情的存在。
多少人被困在親緣的道德牢籠裡,呼救不得,自救不能。
1957年,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病重,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唯一的願望就是再見女兒一面。
這本是人之常情,做女兒的理當滿足。
但張愛玲卻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決定,她拒絕了這項請求,只寄一張支票。
此舉在外界引發了諸多非議,張愛玲也因此背上了「絕情冷血」的標籤。
然而,當我們回看張愛玲的一生,便會發現,一切因果早已種下。
張愛玲曾坦言:
“最初的家裡沒有我母親這個人,也不感覺到任何缺陷,因為她很早就不在那裡了。”
在張愛玲還不滿四歲時,黃逸梵就狠心丟下女兒,自己去了歐洲追尋浪漫自由。
可以說,自幼年起,張愛玲便被生母拋棄,此後更是在父親和繼母的打罵中度過。
這時候,張愛玲還是渴望母愛的。
後來,黃逸梵終於從國外回來,張愛玲為了擺脫那個沒有愛的家庭,跑去投奔母親。
但在母親身邊,並未帶給她預期的溫暖。
黃逸梵對女兒要求極高,非打即罵。
張愛玲勤學苦讀,想當個讓母親驕傲的女兒,歡歡喜喜把獎學金領回家,沒想到母親奪過她的獎學金就拿去賭博。
母親對自由的執著追求,讓兩人長期處於分離狀態,讓張愛玲甚至會質疑母親生下自己的意義。
儘管如此,當黃逸梵生活拮据時,張愛玲還是毫不猶豫地拿出辛苦攢下的稿費,換成金條給母親送去。
她一生都在追求母愛,渴望得到母親的認可與關注,但最後卻發現,母親心中只有金錢,只把她當作吸血的趁手工具。
因此,在母親臨終之際,張愛玲選擇以錢相贈,既是對母親的一種無奈回應,也是對自己多年來情感付出的一種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