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我與地壇》:自從學會允許,餘生皆是坦然

再讀《我與地壇》:自從學會允許,餘生皆是坦然
value101 2024-02-05 檢舉

 

縱使他心裡有著萬分的傷心,L還是徹底從他的生活離開了。

想起太宰治的一句話:

相遇總是猝不及防,離別都是蓄謀已久。我們要習慣身邊的忽冷忽熱,也要看淡那些漸行漸遠。

現實就是如此,再交心的朋友,也難逃現實的磋磨,終究會有離開的那天。

我們能做的,便是緣起則惜緣,緣滅則隨緣,坦然地面對世間的離別。

在書中,史鐵生花了近萬字,傾訴人生的第二次離別。

自從他殘疾後,母親說話總會避開「跑、踩」一類字眼,小心翼翼地呵護他脆弱的心。

每次他獨自去地壇,母親就悄悄跟在他後面,怕他想不開。

可以說,沒有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關懷,就沒有後來的史鐵生。

但好景不長,還沒等到他在寫作上有所成就,母親就因一場大病溙然離世。

一時之間,史鐵生再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他每天過得失魂落魄,一到地壇,不見了母親的身影,他就忍不住淚流滿面。

直到妹妹厲聲告誡他“母親希望你好好活著”,他才幡然醒悟。

此後他一心撲在寫作中,並把對母親的思念寫成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

終於他靠著筆下文字獲了獎,打出了自己的名氣。

蔣勳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了生離,就是死別。

這個世界上,關係再親密的人,也只能陪你走一程。

人間聚散不由你我,生死更是難料。

如果對離開的人念念不忘,就會被執念包裹,徘徊在原地,走不出陰影。

當你放下了過去,允許一切的離開,人生自會邂逅一場新的可能。

 

3

允許孤獨

史鐵生曾提出三種人生最根本的困境,第一種便是孤獨。

他說,人生來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來注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

只要活在這個世上,就沒有人能夠逃避孤獨。

若是你總習慣從外界尋求依靠,一旦沒有得到回應,就會失魂落魄,變得抑鬱消沉。

書裡面,史鐵生就說過自己從小就喜愛熱鬧。

傍晚時分,他總會奔跑著穿梭在庭院的走廊中。

聽著院裡家家戶戶叮叮噹噹的炒菜聲,吵雜雜的說話聲,心裡就有說不出的滿足感。

上了中學,他也喜歡激烈的運動,籃球、排球,跑步,樣樣都十分擅長。

然而,自從殘疾以後,他的世界一下子安靜下來。

剛開始,他一個人待在冷清的地壇,只覺得無聊。

漸漸地他開始留意身邊的花草,樹枝上的小鳥和風聲。

他常常回憶過去的事情,有時看著一對年邁的老夫妻,就陷入了沉思,暢想起他們幾十年的風雨人生。

就這樣,他的內心緩緩平靜下來,越來越感到充實。

正如他在文中寫道:

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他躲著地壇的一角,拿起手中的紙筆,訴說著無言的心聲。

最終在獨處中,他找出了生命的意義,變得樂觀而積極。

叔本華說:“人,只有獨處時,才可能成全自己。”

但生活中,就有很多人都害怕孤獨,總想往人群裡走,想獲得歸屬感。

卻不知道,一味地追求熱鬧,只會在無盡的喧鬧中喪失自我。

週國平在《做自己的朋友》中寫道:

“一個人是否是自己的朋友,就看他能否獨處,獨處是否感到充實。”

起初,孤獨襲來的時候,你會惶恐,會錯亂。

但一旦接受了一個人的事實,你就會漸漸找尋到獨處時的樂趣。

與其拼死抵抗寂寞,不如允許孤獨的存在。

在內心築起庇護所,即使外界無處可去,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尋得一份清歡與豐盈。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曾寫過「一堵牆」。

每次他搖著輪椅想去什麼地方,這面牆都會截斷他的去路。

有時候氣得他迎牆就撞,結果牆巋然不動,自己卻頭破血流。

到最後,他才逐漸明白:“人就是要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殘缺,接受苦難,接受牆的存在。”

實際上,你我的人生旅途中都有著這樣的牆。

它或許會堵住你的似錦前程,讓你徒留遺憾;或許會將你圍困在方寸之地,讓你飽嘗孤獨。

面對人生的種種困難,別再盲目較勁。

學會以淡然之心,允許一切發生,接納離別,享受孤獨,總有一天,所有的困境都會化作光明的坦途。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