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在同學群裡不說話、不退群,也不參加聚會

為什麼很多人在同學群裡不說話、不退群,也不參加聚會
美麗夢想 2024-12-17 檢舉

 

記得畢業那一天,很多同學抱頭痛哭,難捨難分。

畢業多年後,有人拉一個群,讓同學在網路相見,一起聊過去的故事。

就在我們以為「同學請,一生情」的時候,卻陡然發現,每次聚會,都聚不齊。

更現實的是,第一次大聚會,人數還算多,後來的聚會,人數越來越少了。

到底是什麼情況,導致很多同學,在群組裡,卻不說話,又沒有打算退群,參加聚會呢?

 

Advertisements

 

01

混得不好的人,在老同學面前顯得沒面子。

人要臉,樹要皮。在任何場所,人都希望自己是一顆閃耀的星星,一開口就被大家按讚。

Advertisements

若是一開口,就被大家恥笑,或是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這就讓人很尷尬,全身不舒服。

也許同學之間,並沒有各種攀比,也不會嘲笑誰,但是人愛面子的一面,無法徹底抹去。

尤其是一些曾經做了班幹部,在班上很出風頭的人,後來到社會上,混得很糟糕,面子就更是碎了一地。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說:“世界本身並不復雜,是我們把世界看得複雜。”

確實,人與人交往,我們會忍不住在乎別人的眼神,咀嚼他人的話,從而給自己帶來精神內耗。

群聊、聚會一開始,就想到自己卑微的樣子,有一種「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滋味,那麼還不如隱身,閉嘴。

 

02

看透社交本質的人,不會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利益、遙不可及的人身上。

離開學校,同學們開啟了四海為家的工作模式。

經歷了多年的社會磨礪,同學們的經濟和地位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人的三觀,也變得大不一樣了。

真正能夠為自己所用的同學,已經轉換成「朋友、合作人」之類的關係,

大家都習慣私下交流。此外,一大群同學,都是可有可無的人。

撇開利益的因素,我們還可以發現,很多同學並不在本地混,他們去了外省。

從外省趕到家鄉去聚會,也單純是為了一次聚會,機率有多大?想一想,就是不太可能的。

多少人,幾年都沒有回家鄉了?他們的事業發展、小家庭的發展,都是外地。因此,人脈圈也在外地。

俗話說:「縣官不如現管。」再好的同學,要互相幫助,也是鞭長莫及的樣子,而身邊的人,還可以搭把手。

社交,無非是錢財利益、情緒價值之類的交換,若是不能,那就算了。

 

03

習慣旁觀的人,在群組裡看大家聊天,尋找一點點青春的回憶。

為什麼不參加聚會,也不聊天,但也不退群呢?

大部分的同學群裡,能夠常常聊天的人,也就那麼幾個「熟面孔」。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