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中,最「命苦」的通常是老幾?太準了,90%的家庭都一樣

兄弟姐妹中,最「命苦」的通常是老幾?太準了,90%的家庭都一樣
美麗夢想 2024-11-12 檢舉

 

甚至有時候會通過打壓別人、批評別人,來獲得自信,從而證明自己。

親子依戀程度的差異

根據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和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依戀理論,穩定的早期親子關系對孩子的情感和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第一個孩子,通常會在父母身上建立起穩定的依戀模式。而第二個孩子則可能在父母已經被第一個孩子「占據」的情況下,難以建立同等深度的依戀聯系

不過這個理論也存在一定的爭議,有的人認為,不管是先出生的還是后出生的,父母給予的愛都是一樣的,而孩子對于父母的依戀程度也是一樣的,不存在多與少的問題。

譬如,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對更小的孩子投入更多,關系也更親密。

 

阿德勒的出生順序理論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人格心理學的代表之一,他最早提出了出生順序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

具體的影響為:

長子:通常在獨享父母關注的時期形成較強的責任感領導力

中間的孩子:會感到被夾在中間,既沒有長子的權威,也沒有幼子的嬌寵,因而可能會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和價值,但也容易

 

感到被忽視缺乏安全感

 

幼子:通常是家庭中的「寶寶」,經常是被溺愛 的那一個。

 

在阿德勒的觀點中,家庭里中間的孩子(通常是第二個孩子)最容易遭受情感上的忽視,既不像老大那樣獲得過父母獨享的關注,也不像最小的孩子那樣獲得了家里額外的寵愛,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

看來,兄弟姐妹中,老二是最「命苦」的。

 

在一次隨機采訪中,一位媽媽提到了她的觀點:

「我有三個孩子,老大非常優秀,在國外讀大學,是全家的驕傲。對于家里的老二,我們希望他更獨立一點,如果能照顧一下家里的老幺,就更好了。畢竟家里最小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有時候父母忙不過來,作為哥哥理應多幫襯一下。」

從這段采訪中不難看出,老大已經到外地發展了,而老二則被家里被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幫父母照顧老幺。

但是,誰來照顧老二的感受呢?

 

對于「兄弟姐妹中,誰最命苦」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心理學上的觀點和身邊的實例告訴了我們,老二往往是最慘的,可能90%的家庭里是這樣的。

排在中間的那個孩子,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容易受到父母的忽視,既不像老大那樣獨享過父母的關注,也沒有像老幺那樣被疼愛,經常被要求要兩頭兼顧。

對此,你怎麼看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