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變值錢的底層邏輯

一個人變值錢的底層邏輯
value101 2024-10-12 檢舉

 

優質的圈子,助你平步青雲,糟糕的圈子,讓你不斷沉淪。

提升自己最快的方式,就是和優秀的人並肩努力。

高瓴資本執行長張磊,曾在耶魯大學捐贈基金首席投資長大衛‧史文森底下待過一段時間。

史文森向來以嚴謹專業著稱。

張磊被他派去研究木材行業,要求窮盡所有調查管道,一點點地收集信息,整理材料,深度調查。

幾週後,張磊交出了1吋厚的報告。

這種由下而上的深度研究傳統,被張磊沿用,至今仍是高瓴資本的基本功。

不僅如此,耳濡目染下,張磊從史文森身上學到了許多獨到的投資理念。

因此張磊才會說,人生的道路上,選擇與誰同行,比要去的遠方更重要。

立身成敗,在於所染。

有什麼樣的朋友,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懂得向上社交,與那些比自己厲害的人為伍,一個人才能不斷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03

向內審視

財經界領袖艾瑞克‧豪威爾有個很有趣的習慣。

每個週末晚上,他都會把自己關進書房,不准任何人打擾。

做什麼呢?

只有一件事──反省自己。

他反覆問自己:“我這週做出了什麼?有什麼是正確的?還能如何改進工作?”

透過這種方式,他一步步追問自己,改進自己,最後從一個不起眼的鄉下小店員,成長為了美國財經界領袖。

不知你發現沒,有些人一天比一天更強大,一年比一年更成功。

這些人身上往往都有一個共通性,就是善於反求諸己,凡事都會向內審視。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升級打怪的過程。

一味莽撞地往前衝,遲早會被淘汰;學會向內歸因,查缺補漏,才能闖過道道難關。

作家金惟純創建《商業周刊》時,不到一年,就遭受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公司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出版的雜誌卻無人問津,最後入不敷出,只能不斷借債還債。

有資源,有才華,可為什麼雜誌就是賣不出去?

向外尋求原因無果後,金惟純便朝內剖析自己的問題。

在一次年終大會上,他當著全體員工展開了自我批評,從經營方式到內容定位,一一剖析自己的問題。

第二年,雜誌竟然起死回生,越辦越好,成為台灣第一大雜誌。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抱著「這一切都是我的錯」的念頭,金惟純開始低頭幹實事兒,改變管理方式,公司也開始走上坡路。

後來再回憶起這段經歷,金惟純感慨道:“認錯不是對外的事情,而是一個對內的修煉。”

遇挫就逃避,犯錯就推卸,人怎麼會進步呢?

其實,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上有毛病,而是有問題卻不自知。

向內求,是最深刻的修行。

如果我們凡事歸咎於外因,就容易在抱怨中消耗自己,困於樊籠。

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我們才能不斷成長、越來越強。

之前網路上有個很火紅的問題: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道理,想推薦給年輕人?

有一個高讚回答是:從現在開始,去做讓自己增值的事情。

財富的背後,永遠是價值。

命運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上秤的你有幾斤幾兩,就給你匹配什麼待遇。

我們與其滿腦子想的都是賺錢,不如照上面說的三種方式,先努力讓自己值錢。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