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哪裡上班,冷漠是你最後的底線

無論在哪裡上班,冷漠是你最後的底線
value101 2024-09-14 檢舉

 

 

04

冷漠一點,別太在意領導。

你知道嗎,情緒也是有代價的。

情緒是emotion,行動是motion。

你每多一分鐘沉浸在內耗裡,就少一分鐘解決實際問題。

你每多一份精力浪費在抱怨中,就少一份精力去提升自己。

工作中最沉重的隱藏成本就是「情緒成本」。

領導否定了你的方案,有時間鬱鬱寡歡,不如重新打磨優化;

上級批評了你的工作態度,與其牢騷滿腹,不如去反思改進。

沒有一個正常的領導會故意刁難你,所有難聽的話,刺耳的聲音不過是為了幫助你把事情幹得更漂亮。

彭蕾在講解阿里人才觀時,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皮實。

說得具體點就是,經得起讚揚,也受得了羞辱,話說重了不哭天抹淚,遇到挫折不怨天尤人。

誰的職場不委屈,誰又不是一邊挨罵一邊進步呢?

真正想要成長的人,是很少玻璃心的。

因為他知道批評也好,不同意也罷,都是對自己的補充,而不是對他個人的否定。

 

05

冷漠一點,別怕不合群。

眾所周知,娛樂圈拼的是資源,靠的是人脈。

但身處其中,搖滾樂團新褲子樂團的主唱彭磊,卻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

別人都是用微信認識大佬,資源互換,他卻常拉黑好友。

他微信通訊錄有個原則,通訊錄裡每增加一個人,就要刪除另一個人。

有次上《奇葩說6》,李誕強行加了他微信,他面露難色:“徐崢已經被我拉黑了,要不下一個刪掉寧浩或者陸川吧。”

下了節目李誕想和他聊兩句,發現自己已經被封鎖了。

即便這樣可能會失去許多機會和資源,他也絲毫不在意。

比起媒體上的曝光,他更傾向於在家裡鼓搗樂器,寫詞,練曲。

遠離娛樂圈的浮華喧囂,他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中,打磨出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樂曲。

週國平說:太熱衷的關係人,往往不會有什麼成就。

職場上很多大佬,都表現出一種「反社交人格」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一切與工作無關的、不喜歡的應酬和活動,他從不參加。

老藝術家陳道明,娛樂圈沉浮幾十載,卻一直保持「處江湖而遠江湖的姿態」;

董宇輝也說,自己沒什麼朋友,比起參加聚會,他更喜歡埋首書齋。

活得通透的人寧願在無人問津處豐盈靈魂,也不願在隨波逐流中虛度光陰。

 

06

冷漠一點,別管別人的評價。

史蒂芬史匹柏在27歲那年,因為電影《大白鯊》成了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導演。

美國《時代雜誌》也為他做了一期特輯,這在當時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

但當雜誌送到片場,史匹柏卻沒有接過去,製片人很驚訝:“整本都在講你,怎麼不看一下?”

史匹柏回答:我現在如果相信他們對我的稱讚,我接下來就會相信他們對我的攻擊。

心理學有個詞叫FOPO(the fear of other people's opinions):害怕別人的意見就困於他人的評價。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打亂了自己的節奏。

永遠記住,工作一是為了報酬,二是為了增值自己,其他的人事物都不重要。

別去在乎別人的意見和想法,修練被討厭的勇氣。

當你把關注點都放在自己身上,外界的一切評價,便不能動你分毫。

特別認可心理學家馬洛斯的一句話:

“一個人真正的智慧在於知道何時保持冷漠,它可以幫助你節約能量,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適度冷漠,不是冷酷無情,而是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真正擁有對生活的掌控感。

麻省理工學院有個著名的校訓:

“在這個地方,睡眠、學分和社交,你最多只能做好兩樣。”

放在職場上同樣適用,休息,薪水和社交,你最多只能選擇兩樣。

少在意別人,多專注自己;少關注情緒,多重視成長。

越聰明的人越懂得,把有限的時間,留給最值得的事。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