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肚子裡的一層「黑膜」是什麼?真是因為水髒才有嗎?答案來了
魚類在中國民間的認知中就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尤其在春節期間。
在春節回家和朋友聚會的時候,家中都會準備一些食物來款待親友,
而魚作為一種傳統食物,自古就有“年年有餘”的說法。
家長自然而然就會將一整條做好的魚端出來與大家分享,
而吃魚的時候大家都發現一件讓人比較猶豫的事——魚肚子裡面的黑膜。
很多人認為魚肚子裡這層黑膜是因為魚長期生活在污染的水域才致使肚子裡面長成這樣,
甚至有些人保留著這層膜煮湯的時候,會覺得湯味兒腥。
但也有人認為這層膜是很正常的,每逢吃魚的時候一定要先去掉這一層膜才行,
那麼,到底這層黑膜是怎麼回事呢?
魚肚子裡的黑膜引發爭議。
上面提到兩種對於魚肚子裡面這一層膜的說法,認為是因為水域污染才出現的黑膜的人,
對於這層膜的印象應該比較深,比較能讓人記住。
因為肚子裡這一層膜色澤極深,常見的是黑色,甚至有時候偏綠色或黃褐色,
讓人聯想到水質髒兮兮的樣子,這樣的色彩就很容易讓壞水的想法連結在一起。
而另一方面認為這層膜是很正常的東西,也不是什麼壞東西,所以吃飯前沒必要把它去掉的人,
就比較不會在意這一層膜,也許吃飯的時候也會直接帶著這層膜吃,都不會覺得有什麼影響。
不同的膳食觀念會導致不同的消費者在面對同一道菜時對於這層膜是否去掉產生各樣的爭論。
以至於現在過年回家吃家宴的時候,點一盤清蒸全魚的時候,
總會有人看到肚子裡面這一層膜會問「這層黑膜是不是不能吃?
是不是魚被養在死水裡了?”
而開盤子的一方也不再是一定都會去掉這層膜,它已經漸漸成為一種消費習慣上的爭論。
它最初的引起爭論並不是因為消費者們這樣問,而是因為這種觀念在餐飲業流通較廣,甚至演變成一種講究。
對於餐飲業來說,在烹飪前如果將肚子裡面這層膜取出來後,這道菜就顯得更加高檔,
更加好接受,因為黑色的東西放到餐桌上,會讓人覺得沒有食慾。
經過一連串風評考量後,業者也開始慢慢選擇將魚肚子中這一層黑膜去掉給消費者上菜,
但消費者到底是否能接受黑膜這一經受眾廣泛考驗的問題?
看著別人吃覺得好像沒有什麼不好,然後自己也逐漸能接受這樣黑乎乎的東西,
然後愉快地吃起來,其實這種現象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羊群效應。
這樣一來,這層黑膜還有著被取掉還是不取掉都會影響味道口感的問題,
其中傳言比較擴散到一定程度以後,又進一步演變成了“黑膜去掉才能美味”這樣的說法。
大眾對於口感的追求就會對料理師傅的工藝和作業流程提出拷問,
讓本來清蒸全魚這樣簡單直接又有味道的菜少了很多爭議,多了許多麻煩,因此就將問題拋出市場進行探討。
主要還是從這層黑膜是否油膩以及用切掉它手段是否坑騙顧客獲得利潤,
讓這一件前不久大家還覺得風平浪靜,現在卻引起消費風波。
資深養魚老農的解釋。
於是小編上網查找有關魚肚子裡面這一層黑膜的信息,
從資深養殖魚類的老農那邊獲得解釋後,就知道自己之前對於黑膜下結論是錯誤的。
這層肚子裡黑膜被稱為“腹膜臟層”,它是正常存在於所有魚體內的一種生理結構,
並不是因為污染水質而生成,也不是什麼可以觀測到的力度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