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低的人,習慣性插嘴

層次低的人,習慣性插嘴
美麗夢想 2024-08-22 檢舉

 

《禮記》中說:“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有些話,不適合你說;有些場合,也不需要你多說。

非要插話搶話,不只失風度,更有失人緣。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上,選手張淼淼雖然贏了比賽,卻並沒有因此而備到讚譽,反而惹來不少爭議。

原因就在於,在「飛花令」環節中,她一直急於表現自己。

在跟王婷婷比賽時,對方剛說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她便冷冷插嘴:“我說過了!”

和姜聞頁對賽時,看對方說話語速慢,她就更不耐煩了,幾次沒等對方說完就將其強勢打斷。

其實,比賽結果對錯就擺在那裡,評審自會做出評判。

她非要急著插嘴,最後只能讓別人看了笑話。

看到一句話:每一次不合時宜的不吐不快背後,都有一顆無從消解的心。

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心浮氣躁,只能靠不斷打斷別人說話來發洩情緒。

可講出去的話如同潑出的水,是收不回來的。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話說太多,早晚要出事。

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永遠無法贏得他人的認可和信任。

 

03

網路上有個提問很經典:如何讓別人把你的話聽進去?

答案其實很簡單,你先耐心等別人把話說完,自然會來聽你講。

大張偉在擔任主持人時,一度熱衷於以抖機靈式的說話風格活躍氣氛、取悅觀眾。

然而因把握不好尺度,讓他常在無意間打斷嘉賓講話,被觀眾貼上沒禮貌愛搶話的標籤。

其實私下裡的他個性安靜,拼命在舞台上當話癆,無非是為了能在主持這個賽道站穩腳步。

不承想,不但沒能達成目標,還弄巧成拙,落得讓自己飽受詬病的處境。

雖然深感挫敗,但正是從那時起,他開始明白:要證明自己不能單靠嘴,更要靠換位思考的教養。

之後,他開始在家中反覆觀看過去主持的節目,反思總結存在的問題。

每次再登台,他都會提醒自己要保持克制,適時接話,並注意和其他主持人的配合。

而在脫離了急躁的主持定位後,變得日漸沉穩的他,也如願讓更多人看到了他的才華。

很認可這樣一句話:人只有好好傾聽別人的,才能更好地說出自己的話。

不聽一詞,久必偏執。

學會多聆聽,少插嘴,永遠是維繫關係與提升自我最快的方式。

曾在哈佛大學執教的戴曉雪博士記錄過一個生活片段,令我感觸頗深。有個親戚的孩子準備出國深造,請她幫忙帶著多接觸下“老外”,先練練膽。

有一次,她的一對美國同事剛好來中國訪問,戴曉雪就邀請他們和那位親戚的孩子共進晚餐。

席間, 孩子起初有些怕生,後來面對友善的教授夫婦倆,漸漸地忘卻了緊張。

左手拿著刀,右手舉著叉,越講越高興,一直沒停歇。

事後,孩子忍不住好奇地問戴曉雪:“是不是老外都很靦腆,不然怎麼都我一個人在說話呢?”

戴曉雪笑答:“他們是心理學和哲學教授,交流是他們的看家本領,只是他們不想打斷你啊。”

這個故事,無疑驗證了一個道理:等別人把話說完,不只是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水深故平靜,語遲故能深遠。

人與人之間,所有美好的交流,都離不開傾聽的誠意與智慧。

戒掉自以為是的傲慢,在求同存異的同時,盡可能尊重並理解他人的感受。

你會發現,當你能讓別人相處舒服,其實也就是在為自己的人生造福。

古德曼定理告訴我們:沒有沉默,就沒有良好的溝通。

習慣性插話的人,如同被囚禁在自我的牢籠之中,永遠走入不了別人的世界。

修練傾聽的耐心,保持說話的分寸,絕不輕易打斷別人。

就算有不同意見,也能用反思代替反駁,用尊重消弒分歧,這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情商。

請記住,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