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斷捨離”的人,是真聰明

這樣“斷捨離”的人,是真聰明
value101 2024-08-03 檢舉

 

曾經有一個風靡互聯網的短片這樣寄語年輕人:“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的確,我們今天擁有的東西、知識、見識,比100年前的人不知多了多少倍,和這些一起增長的,還有負擔和焦慮。

 

衣櫃裡的衣服多到爆炸但沒有一件是讓自己怦然心動的;每天不停刷手機、懂得很多道理卻過不好自己的人生;應酬太多無法拒絕,難以享受自由時光……

 

所有這些都讓你感到心累。

 

其實,一個人的心累不累,取決於一個人的精神熵高不高,也就是精神垃圾的積累。大腦裡的念頭越多越混亂,精神熵就越高。

 

雜亂的環境、無用的垃圾信息、負面情緒、強迫性思維、消耗心力的關係,都在增加我們的精神熵,因此,“斷捨離”的真正要義,不是簡單的扔掉東西、整理歸納,而是梳理自己的生活,給人生做減法。

 

《減法的奇蹟》一書就提出,人生的減法不是整理歸納,也不是不要一物,而是“斷掉負能量、捨掉雜亂、離開煩惱”,從而重獲身心的自由愉悅。

 

從前幾年的“消費升級”,到最近的“愛自己”,結果都是落在要你“買東西”。

 

消費升級看上去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有了錢,想要過更好的日子,就去購買很多東西,穿大牌的衣服,吃得更多更好,住得更加舒適。

 

打開任何一個網站或者APP,那些網紅、博主都在拼命引導大家買買買;隨便一搜,你就會找到教大家怎樣購買更划算、會獲得更多贈品的攻略,更有人為創造出來的618、雙11等各種各樣的購物節……

 

潛移默化中,我們感覺到,人生就是需要去消費的,消費能帶來快樂,消費得越多,代表越成功,人生就會越快樂,於是便走向了過度消費。

 

BBC的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就揭示了我們是如何被一步步拉到無節制消費的陷阱裡面的。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商家為了讓人重複消費,在生產商品的時候,從最初的追求精益求精,到現在使用了“計劃報廢”的概念,也就是有計劃地讓人們不斷地換新  。

 

比如曾經的燈泡持久耐用,燈泡廠家最苦惱的是,大家買了一個燈泡以後就不再換新的了。

20世紀初,燈泡廠家決定把燈泡的壽命設計從原來的2500個小時縮短到1000個小時,同時他們對那些還生產著燈泡壽命超過1000個小時的生產商進行製裁。計劃報廢由此產生,並且廣泛地應用在各種領域。

 

奇怪的是,我們費盡心思地努力賺錢,而消費產生的快樂卻稍縱即逝。

昂貴的山珍海味,吃不出兒時家常便飯的快樂;

交通便利,但沒什麼地方能夠讓你真正地放鬆……

因為我們想要的是內心的快樂,一種來自內在的體驗,只有通過內心的滿足才能獲得。

 

書中談到,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所有得到的東西最終都會失去。想要佔有的太多,只能去餵養我們貪濁的心,痛苦感會更大。所以要及早學會放手,學會減負,讓自己的內心變得輕盈。

 

珍惜你和每一樣東西的緣分,認真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和家人朋友親密相處,回到內心,才不會被物慾掌控。

 

如果說消費主義奪走了你的金錢,海量的信息爆炸則奪走了你的注意力。

 

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一樣,都是一天24小時,但由於注意力的千差萬別,有的人可以很投入地做事、陪伴幾人,有的人則容易被各種各樣的事情打擾,所以同樣的時間內每個人呈現出來的效率和成績大相徑庭。

你的手機裝了多少個軟件?

 

無論它的功能是什麼,它們的設計都是為了一個目標:爭奪你的注意力。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