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情緒不好,是因為讀書太少
02
楊絳先生說:“讀書多了,內心才不會決堤。”
人這一生,苦難是底色。
但閱讀能讓我們在面對人世間一切悲哀時,有著不一樣的心境,不一樣的素養。
王小波曾談到他去農村插隊的故事。
插隊生活異常艱苦,王小波常常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倍感孤獨。
唯一讓他感到滿足的,是他隨身攜帶了幾本書,其中一本是奧維德的《變形記》。
如長夜遇曙光,這本書成為了他生活的救贖。
讓他不會一味抱怨衛生差、伙食差,不再計較在水田里幹活有多累。
不僅王小波從書中得到極大慰藉,隊裡的其他人也尋得一處靈魂棲息之地。
他們經常來找王小波借書,這本《變形記》被翻了又翻,看了又看,最後爛如一卷海帶。
在喑啞的日子裡,書裡的一個個故事,一句句箴言,成為對抗愁緒的最好武器。
如木心說:“藝術廣大之極,足以佔據一個人。”
白紙黑字所構築的庇護所,讓木心得以從逼仄的生活裡逃離出來。
喬伊斯說:“流亡,就是我的美學。”
木心以他為師,面對半生顛沛流離,自我寬慰:“美學,是我的流亡。”
所以他孤身一人在美國流浪,在最為拮据的時期,也活得優雅至極。
他欣賞《當代英雄》中的主人公皮恰林,即使再頹廢疲倦,仍挺直腰桿,保持颯爽的風度。
所以,即便含冤入獄,每天吃酸饅頭和黴鹹菜,出獄那天仍然腰板堅挺,面帶微笑。
為柴米油鹽苦,為人情往來惱,我們步履蹣跚地跋涉在泥濘的人間。
慶幸的是,文字世界之浩瀚,讓我們安然棲身,幫我們撫平憂愁。
03
何權峰在《格局》寫道:
“一個心胸開闊、有大器量的人,他的內心就像一個大湖,你丟進去一根火把,它很快就會熄滅;你丟進去一包鹽,它很快就會被稀釋。”
讀書越多,格局就會越大。
目之所及的是非之事,都會顯得微不足道;蠅頭蚊足的些微得失,都變得毫無意義。
曾有人問歌手李健,為什麼要讀那麼多的書?到底有什麼意義?
他回答說:“所謂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讓人眼界更開闊,對自我有更清醒的認識。”
一個不愛讀書的人,會束縛於單一的三觀中。
而喜歡讀書的人,可以從一世看一時、從全局看一隅,不會憂於雞零狗碎的事情,不會遇事就憤憤不平。
這是一個讓格局變得遼闊的過程。
▽
有人在微博上問蔡瀾,自己近來事事不順,覺得人生暗無天日,如何排解?
蔡瀾只回了兩個字:讀書。
閱讀總能幫我們從情緒的低谷中解脫出來,獲得掙脫生活泥沼的精神力量。
點個贊吧, 把讀書當成一生的修行,撫平生活,修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