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這三個故事,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你是不是常常會聽到有人這樣來問你:
你想怎麼樣地活著?
這是一個從古至今便一直困擾著每個人的問題。
但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不過,在千百年前,莊子就已經告訴了後人該怎麼更好地活著。
在莊子的理念中,他認為人活著就不能活在別人的眼中,
這樣只會失去自己;也不能活在自己的情緒裡,衝動焦躁只會害了自己。
祂向我們傳達從頭到尾生活都是自己的,要活在自己的心裡,活在不受情緒衝動的鈍感之中;
並且能夠不斷提升自我、擴展認知,只有如此,人才會平和,生活才會更好。
01
避開他人的眼光,活在自己的心裡
從前有個小道童,因為他長得白白胖胖,反應又有一點慢,於是他的師兄們就給他起名為「饅頭」。
有一天,他趴在桌上午睡,臉上被其他人惡作劇地畫滿了塗鴉,還收起了他的鏡子。
饅頭睡醒後不自知地走出門去,看到他的樣子很多人都對他笑。
見此情形,老道長把在一旁依舊玩得十分開心的饅頭叫進了房間。
老道長問他:“你認為大家為什麼喜歡叫你饅頭?剛剛還對著你笑了很久?”
「因為我的臉圓圓的像個饅頭一樣,師兄們覺得可愛,所以才會笑。」饅頭的回答讓老道長感到意外與驚喜,同時也向我們傳達了生活的哲理。
最真實、最快樂的生活從來就在自己心裡,而不是在別人眼中。
如果,饅頭一開始就十分在意師兄們的眼光,那「饅頭」這個稱呼和滿臉的塗鴉只會讓他覺得難堪。
又怎麼能夠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呢?
《莊子》裡有個叫士成綺的人,他慕名去拜訪老子,想見到傳說的聖人老子。
但當他去到老子居所時,看到老子其貌不揚,居住之地雜亂不堪,非常失望地對老子說:
“別人說你是聖人,可是我看你的樣子一點也不像。”
第二天,當他再次來到老子麵前想向他道歉的時候,老子只對他說:
“你說什麼,是你說什麼,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
老子並沒有因為士成綺的言論而生氣,因為老子明白他始終是他,他也從不會因為別人的眼光而改變自己。
就像莊子在《秋水》篇中的一句話:夏蟲不可語冰。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又何必太在意他人的眼光。
就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認同的事情,所感知的事情,在別人眼中可能就是不對的,是不能認同的。
所以,人活著,不要太顧忌旁人的眼光,要活在自己心裡,活在對自己的期許之中,這樣方能真正去感知和享受生活。
02
逃離情緒困境,活在鈍感之中
羅翔老師說:
“一旦察覺到自己狀態不對的時候,真的一定要警覺。”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很容易就會情緒上頭,陷入情緒泥沼之中,然而只有把握好情緒,生活才能平和。
在《莊子》的至樂篇裡就有這麼一則故事。
魯國有個小地方,土地不肥沃,資源也匱乏,但是這個地方的百姓卻生活得十分快樂,人人都很滿足。
這種情況引起了莊子的好奇,於是來到當地與百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