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內耗太多,不妨讀讀王陽明

如果你覺得內耗太多,不妨讀讀王陽明
value101 2024-07-19 檢舉

 

有次跑業務時,他發現整塊玻璃價格便宜,做成水錶玻璃卻很貴,便打算做水錶玻璃。

 

廠子建成後,因屬於國營企業,曹德旺只能在工廠裡當個小小的採購員。

 

後來隨著政策出台,他抓住機會承包了連年虧損的玻璃廠。實施計件工資,促成業界標準統一,光是一年玻璃廠就轉虧為盈。

 

1986年,他又發現汽車玻璃因依賴進口價格昂貴,認為這是商機,開始建廠生產汽車玻璃。

 

僅用8個月生產出的汽車玻璃,價格是進口玻璃的1/3,第一年獲利100萬。

 

為了擴大生產,他又一年後成立了福耀集團,逐漸發展世界最大的汽車玻璃製造商。

 

正是因為不怕吃苦,踏實肯幹,在小事上不斷累積的信心和實力,他才能在發現機會時,有底氣敢於嘗試,不斷突破。

 

人生種種事宜,細說到底,不過是一件小事的累積。

 

身處困境,踏實做好眼前的、手下的每一件小事,才能最終乾成大事。

 

在完成小事上不斷累積內心的掌控感和自身的實力,才能從容不迫地面對一切、突破瓶頸。

 

點擊下圖即可聽樊登解讀本書

 

 

要胸懷溝壑,更要低頭做事

 

作家路遙曾說:既要腳踏實地於現實生活,又要不時跳出現實到理想的高台上張望一眼。

 

唯有向下紮根,方能向上生長。

 

面對內卷的當下,不妨重溫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找回內在的力量:

 

(1)知行本為一體,不空想不盲動

 

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但在生活中,我們常將「知」與「行」分開來看。

 

有的人做事不經思考琢磨,隨著性子去做,這時要強調「知」才能行得正確。

 

有的人只是漫無邊際的想像,不肯踏實實踐,必須強調“行”,方能實踐出真知。

 

想要避免“空想”和“盲動”,需要知行合一。

 

例如做一件事,首先要明白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做。

 

如果這件事是自己應該且必須做的,就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這件事上,愉快地去行動。

 

在做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心不在焉,馬上把心思集中到當下的事情上;發現自己不願意思考,只是蠻幹,就停下來,想清楚再去做。

 

尋找「知」的過程,就是行動的辦法;而實踐的過程,又是對「知」的提升。

 

知行相融為一體,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即要心懷理想,又要踏實肯幹。

 

 

(2)去除心中雜念,專注做事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想做成一件事,最大的阻礙就是雜念太多。

 

做事前,先找秘笈、捷徑;不論是投資還是創業,都想馬上賺錢;剛開始行動就想要有收穫……

 

這些雜念導致了我們常常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只看結果忽略過程。

 

而高手認準一件事,只想把事情做好,沒有抱怨、內耗和算計,最後收穫滿滿。

 

去除雜念,專注做事的過程,需要我們多思考:

 

要做好這件事需要什麼條件?哪些可以透過學習獲得的?應該從哪裡開始? ……

 

根據這些思考,制定出可行計畫。

 

不論計劃是否完美,開始行動,在行動中不斷總結、修正、完善。

 

 

(3)內心平靜堅定,不受外在幹擾

 

《莊子》有云: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諜,定乎內外之分,變乎榮辱之境。

 

一個人對自身與外在物的差異有深刻的認識,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該做什麼,就會將內心與外在的煩擾分開。

 

人一生會面臨許多選擇、變故與得失,如果不能堅守內心的信仰和追求,就會迷失自已,患得患失。

 

有志者自有一種定力,不會因外界環境而影響自己,一心在修練自己、提升自已上下功夫。

 

你的心是怎樣的,看到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看淡榮辱得失,內心寧靜堅定,把握正確方向,才不會受外在影響。

 

面對機遇,敢於嘗試;面對困難,敢於挑戰;面對懷疑,敢於堅持。

 

點擊下圖即可聽樊登解讀本書

 

 

寫在最後

 

很喜歡一句話: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

 

人生有兩條路,有限的是腳下的路,無限的是心裡的路。

 

腳下的路要走的至實至為,心裡的路要修的至誠至善。

 

實現內心超越,提升認知層次;堅持腳踏實地,增強底氣自信,方可走出內捲的困境,找到人生的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