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級的養生:外不較勁,內不糾結
心事太重,難免消耗精神能量;憂慮過多,病痛也會找上門來。
凡事別糾結,減少胡思亂想,內心的焦慮、內耗少了,身體的狀態才能隨之轉好。
東漢時期,南陽有位叫沈槐的人。
由於膝下無子,總是惆悵後繼無人,常常茶飯不思,很快就病倒了。
他找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藥,都無濟於事。
名醫張仲景知道後,給他開了個藥方:將五穀雜面揉成丸狀,塗上硃砂,隨餐口服。
沈槐一看藥方,發現穀物、麵粉居然可以充當藥物,忍不住大笑。
他讓家人按藥方做好藥丸,掛在屋簷下,逢人就指著藥丸將張仲景奚落一番。
一心只想嘲笑這件事,他全然將那些煩惱的事拋之腦後。
結果沒多久,他的病居然真的好了。
這時,他才明白張仲景的良苦用心,又羞又愧。
他向張仲景當面致謝並請教,張仲景笑著說:寡思少慮,心神俱安,病自然就不治而愈。
世間之事,總是林林總總,紛紛擾擾。
任何事都鬱結於心,只會讓人寢食難安、形容枯槁,若能想開看淡,自然能身心通暢。
正如馮唐所說,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幸福就是不多想。
心中無所掛礙,身體才能永葆生機。
凡事不糾結,不多慮,為心靈減負,把精神養好,是最有效的養生之道。
3
養生,其實就是養心
中醫泰鬥李輔仁,如今已經105歲了,身體依舊結實,精神矍鑠。
他的養生之道就是「不念、不思、不想」。
李輔仁大半生都受罪,曾被下放到貧困山村,也曾被人誣衊陷害。
然而不論遭遇什麼,他都毫不在意。
他曾說過,小事不用計較,過去不必記掛,未來不必擔憂,每個人都能活得舒服。
這份豁達的心態,不斷地為他的身體注入能量,使得他總是精神充沛、活力滿滿。
曾國藩說:“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藥,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
養生,其實就是養心。
心態失衡,人就活不通透,自然百病纏身,在憂愁、憤懣中消耗自身健康。
保持好心態,就算人生再多艱難坎坷,你也能安然渡過。
畫家黃永玉48歲時,遭人誣蔑和舉報,被關進牛棚,屢遭批鬥。
那年生日當天,他受到了一場毒打。
回到家,他卻笑著對妻子張梅溪說:“今天挨了224下。”
看到他破爛衣服裡的模糊血肉,妻子悲從中來,不禁放聲大哭。
黃永玉安慰著對妻子說:“世界不會永遠是這樣的。”
在這段常人難以忍受的歲月裡,黃永玉白天照常讀書畫畫,晚上倒頭就睡。
果然幾年後,他就得到了平反,並被釋放了出去。
正是這種豁達平和的心態,讓黃永玉始終活力充沛,沒病沒災地活到99歲。
豐子愷說,心小了,事就大了;心大了,事就小了。
心氣狹隘的人,處處計較,怨念深重,日子久了,各種煩惱和痛苦都會不請自來;
心胸寬廣,不為事擾,才能不受負面情緒的毒害。
正所謂,心寬一寸,病退一丈。
遇事不較勁,凡事不在意,內心澄明,你才能更好地保養身體,頤養精神。
▽
關於養生,明朝醫學家龔廷賢在《古今醫鑑》裡說過這樣一句話: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
真正高級的養生,不僅在於肉體的保養,更著重對內心的調節。
學會把心放寬一點,少思慮,常樂觀,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養成恬淡平和的性情,減少內心的消耗,是一個人抵抗衰老與疾病最好的良方。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