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病在床後才發現:對老人「最狠心」的,是這2個親人
林語堂在《京華煙雲》中寫道: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細微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時過境遷之後,回顧其因果關係,卻發現影響之大,殊可驚人。 」
走過半生,經歷了太多世事,看多了人情變幻,在得與失之間漸漸明白:
人後半生收穫的祝福和歡喜,多源自前半生種下的善意與溫暖;
人在晚年時得到的關心和守護,往往都能從年輕時的選擇窺見一二。
誰都會有老去的一天,有多少人到了黃昏時分,
嚐到了無依無靠的苦,才終於看清人生真相,明白了親情的因果循環。
別等到臥病在床後才發現:最狠心的,其實是這兩個親人。
不懂感恩的子女:
教育中,無底線嬌慣留下的根
蔡元培曾說: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於家庭中。”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了什麼樣的三觀,孩子就會長成什麼樣的人。
父母以什麼樣的方式為子女鋪路,子女就會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身邊人。
現實生活中,見過太多這樣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無原則的寵愛,
導致他把得到的一切都當成了理所當然,習慣了索取,卻不懂得感恩。
在兒女的人生路上,給予無底線的嬌慣,在一點一滴的過度付出中,埋下了怨恨的種子。
不知你有沒有聽過「30歲男子狀告父母不養之罪」的案例。
30歲的匡正軒,是個長期靠著父母庇護生活的成年人。
平日里,他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躺在床上玩手機、睡覺,說到上班賺錢,他永遠有數不盡的藉口:幹活太累,不習慣…
匡正軒小時候因為不喜歡讀書,覺得讀書太苦,早早就放棄學業了。
成年以後,到了可以外出工作的年齡,他又覺得打工太累。
去工地吃不了苦,當學徒總認為別人針對他,當服務生也乾不好…
唯一感到滿意的,就是去美院當模特,因為只需要坐著即可。
但沒多久,他的這份工作也因為「報酬低、久坐不適」走到了終點。
後來,他徹底放棄了努力的念頭,回到家裡要求父親養自己。
他的父親年紀越來越大,本該慢慢卸下重擔,卻因為兒子的好逸惡勞,還要迎著寒冬酷暑,在工地上賺錢養家。
而他的母親患有糖尿病,常年臥病在床,需要大量醫藥費。
一家人住在15平米的房子裡,全靠父親每月3000塊的收入維持生計。
面對日復一日辛勞的父親和飽受疾病折磨的母親,匡正軒漠不關心,全然不把父母的疾苦當一回事。
時間久了,父母怒其不爭,心寒至極,想要將其逐出家門。
爭執過後,他怨恨父母不養自己,將父母告上了法庭。
記者採訪時,背後的緣由才被揭開:
原來從小到大,母親對匡正軒十分嬌慣,父親想讓他學著做點事,母親都會替兒子推開。
小到家事瑣事,大到學業技能,母親為兒子遮擋了所有風雨,
導致他長大後不僅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還將依靠父母當成了理所當然。
在母親的庇護下,他已經失去了愛人的同理心,越來越冷漠,不會在意父母承受了怎樣的痛苦,更不懂得孝順父母。
就像教育專家魏書生講的:
“一個孩子從小一點都不知道心疼你,他怎麼可能心疼更多的人?
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他更不知道心疼了。”
人的幸福感很大一部分是在心疼別人、關心別人、為別人付出中產生的,
被嬌慣著長大的孩子心裡只裝著得下自己,這是他們最大的悲哀。
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但過度的溺愛和嬌慣,只會養出一個冷漠自私的孩子。
為人父母的責任之一,就是在兒女年幼時,以身作則,樹立好規矩,傳遞好三觀。
教會他們心懷感恩,懂得如何去關懷身邊的人,明白做人做事的底線和尺度。
這不僅是對兒女的人生負責,也是在為自己的晚年留下保障。
養育出知恩圖報、孝順父母、愛護家人的子女,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也是父母最深的福報。
永遠別讓兒女在嬌慣中丟掉做人的良知,更不要讓愛變成理所當然索取的砝碼,
別讓血脈親情在長久的縱容中慢慢消逝。
不被善待的伴侶:
婚姻裡,無盡漠視種下的因
當你老了,回望這一生經歷的事,最後悔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