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平安一輩子,只有一個忠告:不要介入別人的因果,別不信
記得有段話說的特別好:「只要利益不產生衝突,別人講的話,一般不需要反駁。
成人的途徑有兩個,上課和上當,不上課就會上當;認知的途徑有兩個,教育和教訓,不被教育就被教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有要經歷的劫難,旁人莫要隨意介入他人劫難,
你介入了也就意味著產生了乾系,對你的影響通常無法預料。
正如,復旦大學陳果教授說:「餘生不要跟任何人爭辯,哪怕別人說1+1等於7,
你都要笑著說是對的,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寬了,煩惱就沒有了。”
人生在世,「良言難勸該死鬼,大慈悲不渡無緣人。」 一言一行,都將謹慎又慎,
戒掉輕易介入他人因果的情懷,尊重他人命運,也是一種善。
03、你不是上帝,守住嘴,管住行,平安喜樂。
古代有個張秀才自恃甚高,自以為自己是村子裡唯一能斷文識字通曉四書五經的人,所以,誰家有個事他都愛管。
有誰家的孩子調皮搗蛋惹禍了,看見家長在訓斥孩子的時候,他也上前搶了主家的位置,
毫不顧忌地教訓孩子,有時還連大人一起教訓。
有誰家的兩口子吵架了,他也湊上前去言語一通,不僅講一堆大道理,
而且還經常不小心說了很多他雖看到但是不該說的事情,結果經常火上澆油,越勸越火大。
因此,村子裡很多人都不願意待見他,雖如此,也只是認為他是個嘴碎的,愛管閒事的人而已。
然而,有一次,村子裡有戶人家的兒子在外面犯了事,可能要面臨牢獄之災,
於是,那家的老翁想找個通曉律令的人給出出主意,便找到了張秀才。
正常情況下,這種人命關天的大事,可不同於往日的雞毛蒜皮,應該謹慎對待。
可是,張秀才依然自命不凡,裝出一副學問高深的模樣,為老翁出謀劃策,結果,老翁的兒子死在了牢裡。
雖然不是張秀才直接導致的,但是,老翁認為他難辭其咎。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深夜,老翁一把火將張秀才的房子燒了,張秀才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葬身火海。
《太甲》曰:「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於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事找人不怕,怕的是人找事。
孔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莊子言:「知窮之有命,知道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
人的一生,好人、壞人,形形色色,都可能會遇到,大事小事,難事急事,被冤枉事,不平事,一生當中經歷無數。
你不是上帝,你管不了別人,只能管自己,在決定幫助別人之前,
要先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要考慮到可能承擔的後果。
人生在世,總要與人交際,不是說話,就是做事,說話辦事要心裡有數、有度,
因為,有時候,口舌之爭會引來記恨招來禍患,手伸得太長事做的太過會被反噬自身。
很多時候,你認為對的,別人卻不認為是對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他自己的一個「對」字,一個「錯」字,要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和認知。
因為,人生,凡是上升到認知和覺悟的東西,別人講的勸的,
只要他自己沒有認知到覺悟到,別人說的再多,對他都是無用功。
正如,王志文在《天道》中,說過的一句話:
「我現在已經不跟別人吵架了,因為我開始意識到,每個人只能站在自己的認知角度上,去思考問題。
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說一加一等於三,你只需要笑著對他說,是的,你真厲害!”
莎士比亞曾說:“凡是生長的東西,不到季節總不會成熟。”
人生大部分的痛苦,其實都來自於與他人關係的錯位,瓜不甜卻強扭,果不熟卻強摘,門未向你開卻硬闖。
惠能在《菩提偈》中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食,何勞向外求玄? 」
人活一輩子,所謂追求無非就四個字:平安喜樂。
而平安喜樂,只有一個忠告:不要介入他人因果,修己安人,止於至善,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