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value101 2024-05-29 檢舉

 

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孩子因為一點小事,突然情緒失控——

 

或者崩潰大哭,或者發脾氣;

甚至還會摔東西、動手打人。

 

這個時候,父母往往會忍不住干預——

 

溫和一點的,可能會不停地講道理,教育孩子;

強硬一點的,可能會大聲訓斥,甚至懲罰孩子。

 

但很快,你就會發現,沒用!

 

明明說得好好的;

 

但到了下一次,孩子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情緒失控,甚至還有可能會變本加厲。

 

這時,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

 

為什麼你的方法不管用?

 

第一種情況,假設你溫和地講道理。

 

哭解決不了問題,要學會克服困難;

發脾氣會破壞關係,要學會去表達;

你長大了,要學會為自己情緒負責……

 

這些道理,聽起來都很正確。

 

但同時,孩子也會感受到一種「否定」:

 

我這樣做不對,我應該改正。

 

否定,則意味著他當下的情緒和需求沒有被看見。

 

為了尋求「被看見」,日後他很有可能會故伎重演,甚至變本加厲。

 

第二種情況,假設你訓斥、懲罰他。

 

命令他立即停止無理取鬧;

沒收、摧毀他的心愛之物;

將他本人狠狠地收拾一頓……

 

忌憚於你的權威,孩子通常會認錯,會做出所謂的改正。

 

但同時,也伴隨著深深的恐懼:

 

我的“真情流露”是不被允許的,是會受到懲罰的。

 

為了規避懲罰,孩子往往會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情感。

 

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抑鬱;

也可能會在未來某一時刻,以一種極端的、極具毀滅性的方式,徹底爆發。

 

類似在新聞中,“一向聽話的孩子因抑鬱自殺”、“名校高材生走向反社會不歸路”的例子並不少見,令人唏噓。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

 

面對孩子的情緒失控,無論是「說教」還是「強勢壓制」,都會無形中助長孩子的進一步失控。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的不良情緒始終沒有被看見、接納,從而也就失去了「轉化」的可能性。

 

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看:

 

孩子情緒失控,父母該怎麼處理?

 

分享一個真實故事。

 

多年前,我在一個澳大利亞家庭換宿,裡面住著一對40多歲的白人夫婦和7歲的養女翠西。

 

翠西出生於一個充滿暴力的黑人家庭,從小備受虐待,6歲時經相關部門協助,被送到寄養家庭。

 

當時發生了一件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有一天晚上,大夥圍著餐桌吃飯聊天。

 

翠西由於剛拔完牙,咀嚼不便,只能吃麵條。

 

後來大家聊到一件趣事,笑了起來。

 

不知怎的,翠西突然就情緒失控了——

 

“砰”地一聲把碗摔到地上,一手摀著臉痛哭,一手指著養父母大罵髒話。

 

在旁人看來,這簡直是太無理取鬧、無法無天了。

 

但令我感到詫異的是,

 

翠西的養父母,既沒有生氣,也沒有失控,

 

而是:

 

安靜地坐在那裡,溫和地看著翠西,不做乾預。

 

後來,在翠西持續不斷的謾罵中,我們逐漸清楚她憤怒的緣由:

 

她剛拔完牙,經受著肉體的疼痛,但大夥卻在飯桌上談笑風聲。

 

在她看來,大伙的笑,既是對她內在痛苦的無視,也是對她拔完牙後“滑稽模樣”的嘲笑。

 

從而勾起了她過往「一個人慘遭虐待,卻無人問津」的痛苦回憶。

 

也因此,她不由自主地情緒失控了。

 

知曉了翠西的真實感覺,養父母並沒有強行糾正,

 

而是:

 

堅定且溫和地看著翠西,一遍遍澄清:

 

“我們並沒有嘲笑你,我們都很愛你。”

 

持續發洩了40多分鐘以後,翠西才逐漸恢復平靜,轉而低下頭輕聲抽泣。

 

這時,養母才輕輕走到翠西身邊,溫柔地把手伸向她。

 

一開始,翠西本能地把身子扭過去,迴避養母的目光。

 

而養母則耐心等待著,沒有強制向前,也沒有轉身離開。

 

僵持了十幾分鐘以後,翠西才慢慢轉過身,用小手輕輕拍了拍養母的手,笑了。

 

那一瞬間,我被深深地觸動了。

 

那是我見過關於母女聯結最溫馨的畫面,它與血緣無關,與涵容有關。

 

第二天早上,翠西在餐桌的留言本上,歪歪扭扭地寫下了一行字:

 

“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然後,她就蹦著跳著上學去了。

 

透過翠西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

 

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強行介入乾預,而是 涵容。

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針對這個現象,心理學家比昂,曾提出著名的「容器理論」:

 

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得容器般的安全感——

 

無論自己的衝動或破壞性有多嚴重,父母依然能夠完整無損地站在那裡。

 

如此一來,孩子的負面情緒情感,才有可能得以轉化。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