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情緒出了問題,因為不會發脾氣
你有沒有過類似經驗?
工作裡有求必應,但自己需要幫忙時無人問津,心裡憋了一團火,卻敢怒不敢言;
常為家裡的雞毛蒜皮忙得焦頭爛額,滿腹怨氣,卻又無處宣洩;
與人相處,即使被侵犯底線,也假裝大氣,不願與對方發生衝突。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性隱藏情緒,以為再大的委屈,忍一忍就過去了;不管多大的怒氣,時間久了也能慢慢平息。
但現實往往是,壓抑情緒,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內心的不甘,讓我們心力交瘁。
知名心理學家勞倫斯‧豪威爾斯,在《情緒說明書》寫道:
“出現情緒問題,原因並不在於情緒本身,而出於我們的反應。”
勞倫斯說,很多人活得疲憊,往往是因為盲目對抗情緒,導致自身遭到了反噬作用。
以為忍一時風平浪靜,殊不知,嚥下的情緒就像河道的淤泥,日積月累,遲早會堵塞內心。
每個人都有情緒,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和情緒相處的能力。
看完這本《情緒說明書》,希望能讓你擺脫擰巴和內耗,解鎖更輕鬆自洽的人生。
1
你不快樂,是跌入了情緒陷阱
網路上有個投票:難過時,你通常會向人宣洩,還是自己憋著?
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後者。
人們總是習慣性克制負面情緒,覺得它是不好的、丟臉的。
但《情緒說明書》指出,負面情緒並非我們所想的那麼負面。
譬如,憤怒會激發我們潛在的力量,奪回本屬於自己的權利;
恐懼能讓我們辨識潛在的威脅,提前給大腦「預警」。
如果過度壓抑自己的感受,情緒反而會在重壓之下,亮起紅燈。
書裡講述了「工作狂」梅茜的故事。
最近,梅茜所在的公司,剛好有一個晉升名額空缺。
身為公司骨幹的她,以為這次晉升勢在必得。
但沒想到,這個升職機會,竟然被一個後輩捷足先登了。
梅茜不明白,自己工作這麼多年,勤勤懇懇,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領導憑什麼把職位讓給一個資歷遠遠不如自己的年輕人?
她越想越氣,無奈礙情面,不敢和領導當面對對峙,只能把怨氣吞回肚子裡。
時間久了,梅茜陷入巨大的挫敗感中,她覺得領導和同事都看不起自己。
她開始抗拒上班,工作屢屢出錯,甚至出現了憂鬱症狀。
現實生活裡,很多人像梅茜一樣,遭受不公時,寧願藏起一腔怨憤,也不願與人正面衝突。
可無法排解的情緒,就像心裡的毒瘤,越想壓抑克制,越是潛滋暗長。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陷阱」的概念:
當一個人過於萎靡時,會放大負面想法,從此更加一蹶不振,掉入情緒的陷阱中。
一個人最內耗的活法,就是刻意迴避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把情緒都關進籠子裡。
那些嚥下的委屈,隱忍的苦衷,終有一天會形成巨大的黑洞,蠶食掉你的所有幸福。
2
不發脾氣,就是把憤怒的槍口對準自己
在書裡,作者提到了自己遇到的一位女士妮可拉。
妮可拉對工作的要求很高,每當同事們摸魚偷懶,只剩她在工作時,她都會憤憤不平,覺得壓力陡峭。
但她不好意思朝大家發火,只能埋頭完成所有任務。
下班後,妮可拉把怒火發洩到家人身上,稍有不順心,她就會尖叫,甚至是砸門。
丈夫受不了妮可拉的暴躁,想要鬧離婚。
於是,妮可拉只能克制怒火,盡量扮演一個情緒穩定的好媽媽,照顧孩子飲食起居,接送他們上下學。
但她心裡,無時無刻不因為生活的雞零狗碎,備受煎熬。
漸漸地,妮可拉越來越憂鬱。
她整天拉著張苦瓜臉,覺得大家都在壓榨自己,家庭和同事關係也處得一團糟。
一味忍氣吞聲,不但沒有減少她困擾,反而會讓內耗更加嚴重。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不發脾氣,就能避免更多問題。
但實際上,隱藏情緒,憤怒感依然存在,最初的問題也沒有解決。
那些憋下去的情緒,就像無數支暗箭,時間久了,就會把內心紮得千瘡百孔。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曾說:“你要理解你的憤怒,最終才能觸及它的核心。”
學會面對情緒、排解情緒,你不至於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淖。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史考特,從小被教育「要做個情緒穩定的男人」。
長大後,他一直控制自己不流淚、不發火,以為關上情緒的閘門,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結果卻適得其反。
每當他焦慮的時候,都會因為不敢表達焦慮而更加焦慮;每當他憂鬱的時候,都會因為不敢傾訴憂鬱而更加憂鬱。
直到有一天,史考特被派遣加入了一個心理小組。
在小組裡,他和大家相處十分融洽,以至於派遣快結束時,他想留在小組裡,而不是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上。
訓練師發現了史考特的不對勁,便讓他擊打枕頭,把內心的不忿發洩出來。
一開始,斯科特覺得這個動作很蠢,他辯解道:“我沒有生氣。”
訓練師反駁:“不,你在生氣,把這個枕頭想像成讓你憤怒的東西,你在擊打它。”
斯科特在抗議中提高了音調:“我沒有生氣,我只是厭倦工作,不是生氣!”
史考特擊打枕頭的力量漸漸大了起來,突然,他鼻尖一酸,痛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