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辛勞,而晚年安穩的人,都有這幾個“過人之處”
無數人都有心願──先苦後甜。
早年吃苦,就是為了中晚年的時候可以過得好一點。問題是,這人世間,真的有「先苦後甜」嗎?還是說,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人世間,確實存在先苦後甜。不過,只有小部分人可以做到。絕大多數人,基本上都會苦一輩子。苦難,總是流向不缺苦難的可憐人。
都是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原因在於,條件不一樣。要先苦後甜,這是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的。
就拿「春耕秋收」來說,春天耕種是開始,中途是否風調雨順,是變數,決定了最終能否有所收穫。
早年辛勞,而晚年安穩的人,都有這幾個過人之處,不一般。
一、能累積到一定的資產。
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不論在哪一個年代,只要是富人,所過的日子都不會差到哪裡去。窮人,則反過來。
早年,為什麼一定要受苦受難?因為年輕的時候,正是累積資產的好時機。有青春,有活力,有腦子,只要遇到機會,就一定不會貧窮。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生活不僅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可以這樣理解,眼前的苟且,是拼命賺錢的過程;詩和遠方,是發家致富後的夢想成真。
特別是在金錢至上的今天,做什麼事,都需要花錢。衣食住行要花錢,教育養老要花錢,結婚生子要花錢......
為什麼農村的孤寡老人,辛苦了一輩子,依舊一無所得?因為他們缺乏一定的資產,喪失了選擇生活的權力,只剩下被生活選擇的份。
湯無鹽不如水,人無錢不如鬼。早年辛勞,而晚年安穩的幸運者,未必大富大貴,但一定具備夠用的資產。
二、能夠跟家人搞好關係。
早年,被迫外出賺錢,就只能將重心放在外人、外事上。中年,逐漸回歸家庭,就會將重心轉移到家人、家務事上。
重視家庭的感情,真的有意義嗎?這是一項長期的投資,肯定是有意義的。有家庭感情的人,跟沒有家庭感情的人,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前者,可以在家人的陪伴下,溫暖地老去。後者,只能活成孤家寡人的樣子,孤獨地老去,滿是遺憾。
由於早年的重心沒有放在家庭上,所以無數人都會跟家人鬧矛盾。比如說,夫妻鬧矛盾,父母和孩子鬧矛盾,或是一家人形同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