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無關金錢,無關地位,而是…
知乎上有人提問:
為什麼邁入中年以後,總是突然覺得心很累,提不起精神?
高讚的回答是:
“搞錯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心理上不斷自我消耗而得不到補充。”
看過一句話:“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和世界最好的相處方式。”
人生就短短幾十載,在這有限的時間裡,你我每個普通人都在努力生活。
想辦法減少“試錯成本”,試圖快速找到自己與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然而,只有做對這3件事,人生才能越過越清爽、自在。
來源:視覺中國
和外人生分些,關係才能長久
這些事,你有沒有遇過:
樂意成為別人的傾聽者,對方不分場合、時間,大事小事都要打電話找你傾訴,要求你及時回應。
結果你和他的關係越來越疏遠,還被他抱怨你變得冷漠無情。
好心幫忙介紹工作,對方卻嫌錢少事多,三天兩頭給你捅婁子,不斷訴苦,讓你給找一個更好的工作,最好工資高、做三休二。
因為態度不端正、做事不積極被辭退,埋怨你不夠給力,吐槽你不靠譜,連給朋友推薦個工作都做不到。
順手幫鄰居取幾次快遞,對方卻視為理所當然,一次次將取件碼發給你,從不提及搬運的辛苦。
最後情分變薄,你們的來往變得不愉快、不開心。
很多時候,人際關係的衝突,是因為沒有分寸感,說話做事過於隨意。
分享一段《讀者》上的話:
與人相處,三分的空間至關重要。人太熟了,容易因知根知底而忽略對方的感受,失了分寸,視一切不宜為理所當然。就算熟人,心間長存三分生,才不會熟視無睹,才能時時刻刻關注對方的感受,傾聽對方的心聲,這樣的關係才能長久。
是的,再密切的關係,缺失了必要的邊界感,自認為彼此熟悉,不分你我,隨意取用財物、打聽隱私,就容易產生隔閡、矛盾。
人與人的往來,就像兩隻取暖的刺猬,靠得太近會受傷。
朋友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未經允許,不擅自進入對方的生活領域,不隨意干涉對方的私事,相處才會變得越來越舒服,交往平淡卻長遠。
再好的關係,都有一個隱形的分界點,一旦越過這個點,彼此就會生出嫌隙,關係也會亮起紅燈。
守住跟外人的邊界感,自己才不會陷入後悔、遺憾的情緒內耗中,也會在人群中越來越受歡迎,友誼地久天長。
和家人默契,家庭才會和諧
曾刷到一個影片。
部落客看到掛鐘上的時針已經走到8點整,窗外的路燈也亮了起來,但還是沒有聽到老公開門的聲音。
於是她前往地下車庫,想看看老公是否已經回來。
結果發現老公坐在駕駛室裡發呆,眼泛淚光,像是隨時要哭出來一樣。
她去超市買了一些飲料、蔬菜、零食,假裝偶遇。
看到老公時,拿出兩瓶酒,仰著頭,笑說:“兄弟,今晚喝一杯。”
當晚,在溫暖的餐桌前,老公暢想著週末全家外出野餐、露營的場景,妻子分享孩子露齒大笑、口水直流的「小趣事」。
燈光下,每個人都眉眼輕柔,唇角輕揚。
家人間的默契,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懂得。
我懂你的尊嚴、面子、壓力;你懂我的貼心、擔憂、忙碌。
但很多人在對待家人時,會不自覺地開啟居高臨下的「指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