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老人過世時,盡量不通知親戚,說明了這三種情況

一個家庭,老人過世時,盡量不通知親戚,說明了這三種情況
美麗夢想 2024-05-17 檢舉

 

“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親情是需要互動的,你不來,我就不會去。

這些年,中年人漂泊的情況,就更加明顯了。

有的親戚,去了外省創業、工作,五、六年都沒有見面。過年的時候,也無法相聚了。

最可惡的是,有的親戚,你家有喜事的時候,通知他來喝酒,他也不會來,禮金也不見。

平時不互動,忽然讓人去幫忙安排落葬,這是不能接受的。

感情是雙向奔赴的,親戚也一樣。血緣關係還在,但緣分隨著時間、空間的改變,會慢慢淡去。

親戚之間的淡漠,導致老人的葬禮也沒有親戚互動,具體有兩種情況。

其一,在老家的人,長期拒絕和親戚互動,自己混得好,不會幫其他親戚。因此,親戚都有怨氣。

其二,在異地的人,一直不聯絡老家的親戚,就等於消失了。另外,互相走動的開銷,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

距離,真的會讓親情消失。老人過世之後,聯繫的紐帶就徹底沒有了。

 

03

家中有特別的狀況,不便於大操大辦。

我在文章中,寫過一個觀點:葬禮四人不去,家人順順利利。

首先,有孩子正在高考期間,需要穩定情緒,以人生的大業為主,不參加長輩的葬禮。

然後,有身孕的婦女,考慮到嬰兒的健康成長,不參加葬禮,可以被理解。

再則,老人的老伴,年紀大了,也無法承受悲傷,不看落葬的場景為好。

最後,和家庭有過節的村人、親戚,不要到葬禮上,避免他們胡說八道,怨氣沖天。

一些特殊的情況,需要特別處理。不能因為老人過世,就不管活著的人了。

 

人是不能復生,但是剩下的人,還好活下去。

如果你家的親戚,處於高考、考公的關鍵、有身孕、生病了等,那麼你不通知他,是比較妥當的。

等關鍵時期過去了,再去聯繫,辦事有交代,就行了。

你家有特別狀況,不去參與親戚家的葬禮,也會被理解。

處處都要有同理心,人與人的互動,才會順利。非得如此,規矩如鐵,反而會陷入到墨守成規的陷阱,不便於親戚交往。

 

04

北宋人孫奕在《履齋示兒編》裡記錄,孔子的墳墓上,長了楷樹;周公的墳墓上,有模樹。

孔子、周公都是春秋時的大人物,樹立了做人的榜樣。因此,人們把樹也連結起來,產生了「楷模」這個詞語。

古人還記載:“模木,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其餘枝疏而不屈,以質得其直也。”

很明顯,我們對老人過世的解讀,更著重於「幸福地活下去、傳承老人的精神」。

葬禮簡單一些,參與的人少一些,不要太怪。

沒有了繁雜的葬禮,但是能在老人過世之前,多一些孝順,更有實際意義。

只要子孫團結向上,老人的葬禮有多少人來,並不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