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建立多種收入來源的三個層次,做到第三層,擁有睡後收入
最近有個新詞,“副業剛需”,就是搞副業是“30歲後成年人該有的自覺”,就是除了手頭上的工作,還需要一份副業。
這次的的副業剛需跟前幾年流行的斜杠是不一樣的,前幾年的斜杠,除了主業,還有各種各樣的技能,這些技能能帶來收入,是主動選擇。
而副業是否“剛需”,取決於每個人對消費的不同需求。對有些人來說,奢侈品牌是剛需,出門打車是剛需。也有人的剛需,是公交卡里兩位數的餘額、乾淨保暖的衣物, 所以不同的人對於副業是不同的態度的。
1 那為什麼需要副業呢?
不同的人對於副業的有不同的需求,不過總的來說就是主業滿足不了個人的要求,於是開始尋求從副業突破,建立多種收入來源。 要建立多找收入來源,就要做出了主業意外的副業,可是一個人精力就那麼多,如果做副業,不就佔用了主要的時間和精力。 每個做副業得人,都有一種不甘的心 ,當主業沒有進展,或者主業沒有佔滿所有的時間,那就開始做副業。
1) 利用副業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LinkedIn創始人里德·霍夫曼在《至關重要的關係》裡談到,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人才就業市場的運作方式就像一個自動扶梯。人們在大學畢業以後,就站在電梯的最低端,之後,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人們在工作扶梯上穩步上升,每升一級就能帶來更多的權利,更好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保障。
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出現,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理想中穩定,逐步高升的工作並不存在,在越來越擠、緩慢的“自動扶梯”上,人們可能被困住。
一來是就業市場增長到一定程度停滯不前,於是年輕人困在底層,自身的中層遭遇發展的瓶頸, 出現了“35歲現象”, 中年危機等等
二來,科技發展有了更多的工作選擇,人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適應新的環境,學習新的技能,才能適應複雜的工作。
市場的變化,激烈的競爭, 帶來了各種變化,人們必須接受變化導致的轉行,轉崗,失業, 發展危機,世界越來越不穩定,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在外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為自己尋找並建立某種內在的確定性。
建立多種收入來源,避免單一收入來源的風險,就是一個內部的穩定性, 為自己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不會把所有的籌碼壓在一個職業上。
2) 當主業收入不夠自己消費, 就需要從副業來補充
隨著互聯網發展,消費主義盛行,各種各樣的輕奢, 消費方式,依靠主業是消費不起的,於是就從需要副業來補充。
當然,現在各種各樣的APP興起, 有車的跑個滴滴, 有個電動單車還能當跑腿, 這些都是非常方便的副業。不需要多投入,只要投入時間。
3) 嘗試下新鮮事物, 拓展自己的興趣
現在網絡上一夜暴富的新聞很多,很多人是在直播平台認識的李佳琦,這個92年出生的小伙子,已經擁有的上百萬的粉絲,年收入過千萬了。
還有各種直播平台上的,小哥哥,小姐姐,各種打賞收入,讓大家心動不已。於是也做起了自媒體,有些文章,發視頻的,直播的。
2 普通人建立多種收入來源的三個層次
普通人要建立多種收入來源,那就是除了工作以外可以賺的錢,賺錢有很多方式,用時間換錢,用自己的特長,用自己的個人品牌賺錢,你需要選擇的是適合你自己的賺錢方式。
1)用時間換錢
這個簡單,工作之外,可以從事第二份工作,比如下班後去開滴滴,送外賣,送水,做手工活,發廣告,打零工。
這種工作的特點就是入門門檻低,工作辛苦,使用計件或者計時給工資,如果想要多賺錢,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
所以對於這種工作,可以短期做做,解燃眉之急,對於自己發展沒有好處,只能忙到自己沒有時間提高。
2)用特長換錢
這個門檻高一點,需要有自己的特長,比如你會唱歌,畫畫,航模,各種專業級別的體育活動例如游泳,PS,或者專業相關的事情。
這種工作既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又可以有自己的收入,而且收入比較高。
我剛畢業工作兩年的時候,我是做軟件開發的,所以我就跟幾個小伙伴一起,接私活,利用框架,快速出活,而且一套框架搭建好以後可以復用,效率很高,賺的錢也不少。
當然這種活適合年輕的時候做,畢竟這種活需要佔用下班以後得大塊時間,如果結婚生小孩之後,也沒有那麼多時間。
3) 用個人品牌賺錢
這種賺錢方式可以享受時間的複利,就是傳說中的,躺著,把錢賺了。
就是利用自己的個人技能,打造個人品牌,比如你會畫畫,你可以教人畫畫,那這是第二種賺錢方式,但是,你可以利用互聯網得方便,把在網上教人畫畫,利用視屏教人畫畫,抖音也是可以的,方法自己的影響力,原來可能一個班就10個人,現在,一個班可能就1000人,10000人甚至更多。
而放到網上,你可以休息,但是視頻不休息,你的時間被保存了。
然後利用你的影響力,可以買點周邊產品,出自己的畫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