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自律,叫作慢下來
物理學中有這樣一條定律:
原來運動的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將保持原來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
在物理學中,不受力是一種理想狀態。
在現實中,不受力的人生猶如剎車失靈的汽車,若只能前行而無法左右,後果則不堪設想。
生活車水馬龍,寬闊時一腳油門,堵塞時也不要忘記輕踩剎車,慢下來。
及時校準方向,才能一路高歌。
慾望減速,延遲滿足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和團隊做過一個刷新大眾認知的實驗——棉花糖實驗。
他們把一群幼兒園的孩子聚集在一間空教室,並發給每個孩子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掉,就沒有其他獎勵,如果等15分鐘後再吃,可以額外獲得一個。”
房間門關上後,研究者觀察著孩子們的表現。
一小部分孩子立刻吃掉了糖;多數孩子一直盯著棉花糖,最多撐30秒也陸續吃掉了糖。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忍到了最後。
為了不盯著棉花糖,他們尋找各種方法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唱歌、跳舞、東張西望。
這個實驗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實驗的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
研究者通過追踪發現,當初忍住沒吃糖的小孩,普遍要比其他孩子成績更好,認知和社會能力更強,成年後也有更好的人生表現。
其中,有一個女孩在等待獎勵時堅持的時間最長,她的人生軌跡更充分印證了棉花糖實驗的效力。
她就是蘇珊·沃西基,畢業於哈佛大學,且獲得加州大學兩個碩士學位。她先後在英特爾和谷歌任職,後來更是憑藉卓越的膽識和能力為谷歌創造了巨大的利益,被譽為“谷歌之母”。
研究者曾指出,為了更多獎勵而忍住沒吃棉花糖的孩子擁有一種稀缺的能力——延遲滿足 。
從長遠來看,他們可以為了以後更有價值的結果,暫時放棄眼前或者短期內的滿足。
作家廖一梅有句話與此不謀而合:“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鑰匙,放縱肯定更不是。”
人的一生,都在和慾望博弈,適度的慾望激勵人進步,而放縱的慾望導致人失控。
欲壑難填,唯有把“剎車鍵”時刻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遇山開路,遇水搭橋。
人生在世,有所克制,才能有所收穫。
幾分鐘的影評很便捷,但自己認真看完電影更能感同身受;
打一天遊戲很解壓,可抽空看一本書或許就能受益終生;
熬夜追劇刷手機很爽,但規律的作息會讓身心更愉悅。
頂級的滿足不是放縱一時享樂,而是克制之後所實現的高級慾望。
延遲滿足是高價值人生的秘訣。學會延遲當下的慾望,方能所求如願,所行坦途。
情緒減速,清醒克制
關於情緒,稻盛和夫說:“情緒是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
一旦被情緒牽著走,再清醒的人也會迷了心、蒙了智。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一段作者幼時的經歷:
剛學會騎車的他追求極致體驗,有一次碰到一個又長又陡的斜坡,他興致乍起,已然忘記了危險。
他騎車衝下斜坡,一瞬間風吹臉頰、衣服鼓脹,彷彿自己飛在空中,他盡情享受著這種風馳電掣的快感。
可當快到坡底時,巨大的慣性讓他猛然清醒,這時緊握剎車已然無濟於事,最終人和車一起摔了出去。
情緒往往瞬間上頭,成年人的生活更是處處充斥著情緒,只有及時掙脫情緒的桎梏,才能做生活的主人。
有個男人常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別人吵架,易燃的情緒也讓他十分苦惱。
於是,他求助智者,智者建議他:每次生氣前,先不要急著處理問題,而是繞著房子跑三圈。
後來有一次男人又想發火,他想起智者的建議,開始繞房子跑。
跑第一圈時,他仍無法平息怒火,恨不得馬上停下去和別人爭執理論;
跑第二圈時,他開始思考事情的來龍去脈,反思自己生氣的原因;
跑第三圈時,男人已經筋疲力盡,只顧大口喘氣,生氣的事已經拋諸腦後。
三圈結束,男人怒氣全消,不僅能夠冷靜地處理問題,自己的心情也煥然一新。
此後每當情緒無法控制時,他都先繞著房子跑三圈,跑完後任何不快都已煙消雲散,此時再去解決問題,效率大大提高。
正如安東尼·羅賓斯所言:“成功的秘訣在於懂得怎樣控制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制。”
行走世間,理應明白:人不能靠心情生存,而應靠心態生活。
當頭腦被情緒裹挾,最有效的排解不是馬上發洩,而是及時關掉心中的情緒開關。
留一段空白,用恰當的緩衝讓自己乘上逃離情緒黑洞的隧道;待到重見光亮之時,驀然發現,心中已潔淨如洗,泛不起一絲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