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滿滿安全感的孩子,父母身上都有這4種“支撐力”
所以,日常生活中,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只需在旁邊稍加指導即可,切不可一手包辦!
劃清彼此的界限,用有限的管教,給孩子帶來無限的可能。
三、溝通,學會跟孩子共情
心理學家John Gottman曾做過一個研究,他發現大部分父母在安慰受到挫折的孩子時,都會這樣說:
“沒關係,遇到挫折爬起來就沒事了,我小時候比你堅強多了。”
“別擔心,我想你是誤會他的意思了。”
“不要生氣,想開點,像我一樣多往正面想,事情會變好的。”
“這麼小的事情,至於嗎?不要小題大做……”
John Gottman把這類父母的安慰方式稱之為情緒消除模式——遇到問題,先講道理。
相信現實中,很多家長也是這樣做的。其實當孩子處在情緒中,你給孩子講道理,就像男生跟正在生氣的女生講道理一樣,是沒有用的。
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理解他。
那我們該如何去對待孩子的情緒呢?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胡可和兒子小魚兒溝通後,決定只買一個玩具,然後回家。可小魚兒突然情緒又上來了,開始哇哇大哭鬧情緒,還罵胡可是個“臭媽媽”。
面對小魚兒的這種情況,可能很多父母會很生氣地抱起孩子回家,邊走邊數落孩子的不懂事。
可是胡可卻沒有這麼做,她只是蹲下身抱著兒子,讓孩子在自己懷里大哭了一場。
在節目中,每當小魚兒發脾氣時,胡可都沒有立即喝斥,也不會無限制地縱容孩子,而是從一句“我知道……” 開始。
為什麼這麼做,她是這麼說的:“我會先認同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
一個簡單的動作——抱,一句簡單的話語——“我知道”,讓孩子感知到了媽媽對自己情緒的接納,產生了安全感。
願意好好跟孩子說話,保持良好溝通力的父母,都跟孩子建立了親密的情感鏈接,給他們內心鋪墊了美好和安全感。
四、信任,永遠做孩子的後盾
有家長分享這樣一個故事,她每天晚上都會陪孩子寫作業,但是她的陪伴,孩子並不領情。
後來,我們見到了這個孩子,就問他:“媽媽,陪你做作業,你怎麼好像不領情呀?”
孩子說:“媽媽,是在監視我。”
原來是這位媽媽,對正在做作業的孩子,經常指手畫腳,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比如要先寫數學,再寫語文......
而這樣的監視,給孩子帶來更多的緊張和焦慮,導致孩子做作業經常出錯。
在《小歡喜》中,媽媽宋倩為了女兒放棄了事業、個人生活,無微不至照顧英子的飲食起居,犧牲了太多太多,但是英子卻想遠離自己的媽媽。
因為媽媽對英子管控得非常嚴格,有意無意要求英子服從她。
如果是這樣的結果,與其“監視”孩子,不如學著相信孩子。
就像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當馬飛躺在床上,看到爸爸在工作時,便問:“我也可以不睡覺嗎?”
馬皓文知道兒子的心思,說:“你自己的事情,永遠不用問我。”
馬飛看到爸爸在認真工作,也拿起教材認真翻看起來。
馬皓文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影響了孩子的一舉一動,比起說教更加有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要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首先是家長自己得有一個好習慣。
沒有孩子是天生的優秀,都是經過父母無形中的熏陶,孩子情不自禁地去模仿父母,從而逐步變得優秀。
《安全感》一書作者保羅G說過:
“當有人無條件關注你、接納你、尊重你,你就會有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就來自於父母無條件的愛、注視、適度的邊界,以及人格的尊重。
擁有安全感的孩子,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他們可以自由灑脫地歡笑、成長,沉浸在父母帶來的溫暖與愛。
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內心自信的種子會萌發,成長的花朵會綻放,幸福的人生碩果累累。
在這裡要向大家推荐一部可以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音頻故事《趣西遊》!
《趣西遊》故事是基於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改編的。
吳承恩筆下的四個主人公,從開始的互不認識到攜手前往西天的取經之路,可以說是一個共同的理想將四個性格迥異的人、妖、仙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