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愚蠢:指點別人
位置不同,體驗各異;
角度不同,想法不一。
馬未都在《都嘟》中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剛到出版社工作的時候,許多年輕人都會投來作品,希望得到編輯的幾句點評。
有一次,有個小伙子提著水果和禮品上門來,懇求一位同事幫他看稿。
其實他寫得很差,但礙於情面,那位同事還是鼓勵他說:“寫得不錯,繼續努力。”
小伙子深受鼓舞,便住進了附近的招待所裡,全心投入寫作。
此後,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拿著稿子前來請教。
同事總是含糊其辭,告訴他有改進空間。
來來往往,持續了三年。
最終他一篇文章都沒能發表,心灰意冷地離開了。
聽說此事後,馬未都心中百感交集,他當即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審稿原則:“不能瞎鼓勵,瞎鼓勵是害了人家。”
有時候,你隨意的一次指點,卻會對別人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
你無意中的一句話,很有可能會被別人記在心上,影響他的整個人生。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不再輕易指點別人。
1
你的經驗,未必適合別人
在書裡看到莫言的一段經歷:
莫言在成名後,有不少讀者來信,希望他能分享一些讀書方法。
在普通人看來,作為閱書無數的作家,他在這件事情上應當很有發言權。
莫言卻婉拒了大家的請求。
他在散文《雜談讀書》裡,回應道:
第一,讀書就如穿衣吃飯,各有各的方法,我的指導說不定會影響你們閱讀。
第二,我的女兒正讀初中,我從不去指點她的功課,因為時代變化,我的老方法說不定不適合她。
正如莫言所說,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做事方法也不同。
你的經驗,不一定適合別人。
一意孤行,要求別人按照你的方式去生活,只會讓彼此都陷入痛苦。
古代有個商人叫張康,家境殷實。
靠著自己聰明的頭腦,他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成了城里首屈一指的富豪。
他有一個弟弟,在鄉下教人讀書寫字,雖然賺的不多,但日子過得也算清閒。
張康在外見識了世面,認為男兒志在四方,不應該囿於方寸之地。
於是每次與弟弟相逢,他都用自己這些年的見聞來教育他,並苦口婆心地勸說他走出村子。
弟弟耐不住張康的軟磨硬泡,便辭去了自己的差事,隻身到外地闖蕩。
結果,他既無經商的頭腦,也沒有識人的能力,很快就被人騙了一大筆錢。
這筆債務壓在心頭,讓他整日憂思,患上重疾,半年後就去世了。
張康知道後,痛哭流涕,弟弟的死,成了他一生難以釋懷的痛。
有時候,我們看到別人處境艱難,就想為他排憂解難,把自己的經驗一股腦輸送給對方。
儘管初心是好的,但卻沒有考慮到對方的需求和能力,往往會弄巧成拙,釀成大禍。
村上春樹說:“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你認為的精彩人生,對別人來說可能是桎梏的牢籠;
你信手拈來手的事情,對別人來說可能步履維艱。
這世界上,從來沒有一把尺子,能量盡所有人的生活。
學者尹燁說過一句話:
地球的美麗,是因為它沒有放棄每一種色彩。成功沒有唯一的標準,人生本該百花齊放。
天大地大,活法很多。
在人生這條不規則的軌道中,每個人都要去經歷屬於他自己的困頓與歡喜。
不過分熱情,不過度干涉,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2
你的認知,不一定高於別人
看過一張漫畫:
一隻公雞戴著眼鏡,站在講台上,有模有樣地對著鴨子講解如何游泳。
簡單的漫畫,諷刺味十足。
生活中很多類似的人,他們懂得了一點皮毛,便以“明白人”的身份自居,用自己的觀點教育別人。
殊不知,這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無知。
電影《葉問》中有個情節:
有位名叫張天志的武師,自認為功夫了得,想在香港闖出個名頭。
然而他無錢無權,只能靠拉車和在地下賭場打拳為生,一連幾年都默默無聞。
然而他無錢無權,只能靠拉車和在地下賭場打拳為生,一連幾年都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