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示弱,富者讓利,智者守愚
任何事做的太滿,
都容易惹來禍端。
鄭板橋曾說: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
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放眼世間,聰明人比比皆是,但機關算盡往往得不到便宜,活得糊塗反而能行穩致遠。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懂得示弱、讓利、守拙。
1
強者示弱:以退為進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示弱定律” :
生活中,越是咄咄逼人者,越容易激發別人抵觸心理。
懂得示弱的人,反而能以柔克剛,為自己贏得有利的局面。
《鹿鼎記》中,韋小寶出身微賤,卻可以成為皇帝的心腹,皆因他深諳“以退為進”的道理。
剛加入天地會時,幫會的人想推舉他當總舵主。
韋小寶心中明白,幫會一旦暴露,他必然首當其衝,於是主動放低姿態,婉拒道:
各位哥哥見識多,吃過的鹽比我吃過的米還多,我沒有本事,怕是難當重任。
他混入宮中,成為皇帝身邊的寵臣,更是收斂鋒芒,處處示弱。
讀文章時故意說錯成語,比身高時又偷偷屈膝,皇帝看在眼裡卻並不反感,反而對他更加親近。
韋小寶憑藉著謙卑和示弱,得到了皇帝的重用,自此飛黃騰達。
俗話說:傲慢的人總想證明自己,優秀的人喜好隱藏自身。
遇事一味爭強,容易失了方寸,也輸掉了格局;
而懂得退讓的人,敢於放下高傲的身段,最終借力成事,直上青雲。
在適當的時候認慫,審時度勢,韜光養晦,既是明智之舉,也不失為對自己的一種保全。
王翦是秦國有名的大將,軍事才能十分突出。
當年秦王舉全國之力命他攻打楚國,並承諾給他名利地位,王翦卻裝出惶恐的樣子,表示自己只想要田地為子孫置業。
王翦的部下不解,嘲笑他胸無大志,王翦卻說:“秦王多疑,如今將全國兵力交給我,我若還要名利地位,必會引來禍端。
不如我主動表明立場,以多請田宅為子孫置業為由,打消他的疑慮,興許可以逃過一劫。”
兩年後,王翦得勝歸來,秦王見他確無二心,依照承諾賜予他許多田地,王翦也得以安穩地度過後半生。
文學家李康曾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因此封官加爵,名揚後世;
楊修不懂適時低頭,終因鋒芒太盛,招來殺身之禍。
人生在世,過剛則易折,過強則難久。
善於低眉,放低姿態,看似是妥協吃虧,卻能贏得更進一步的機會。
2
富者讓利:以舍為得
稻盛和夫曾說:
人生中的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所有一切,歸根結底,要看我們能不能把自己的“利他之心”發揮出來。
利他的本質,其實就是利己,人有多少利他之心,就意味著他能擁有多大的財富。
久貧者總是守財如奴,生活摳門儉省,不捨錢財,終也走不出人生困境;
久富者懂得讓利於人,因而斬獲人心,拓展更多人脈,終會掌握財富密碼。
清朝康熙年間,萊陽有位首富,名叫左文升。
他早先只是一個小商販,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外地的一位鄉紳,名叫周繼先。
兩人誌趣相投,很快便結為至交,開始合夥做些小買賣。
一次,周繼先外出辦事,將30貫錢委託給左文升轉販貨物,並說好按當時市價付3分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