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清醒的活法:失意不怨,蓄力不辯,得意不炫

一個人最清醒的活法:失意不怨,蓄力不辯,得意不炫
value101 2024-05-02 檢舉

 

最近看到這麼一張圖,形容每個人的人生就像正弦曲線:

 

在人生中,人們會經歷紅火的夏天,到達人生巔峰,但也會經歷嚴寒的冬天,落入人生低谷。

人若一直站在峰頂,便容易得意洋洋;一旦掉入低處,便容易自怨自艾。

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早就參透了人生起伏,皆為常態。

在春風得意時,他們不炫耀;在落魄失意時,他們不抱怨。

 

而每個下坡和上坡的階段,都是蓄力的時刻,他們也不多做爭辯,只顧埋頭深耕。

人生下半場,不妨換種清醒的活法,即便所遇風浪再大,你也一樣能穩坐如山。

 

失意時,不抱怨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有的人越混越差,原因是什麼?”

 

其中一個高讚回答是:“只懂抱怨,不懂反省。”

 

人這輩子總有不順,也總免不了發洩情緒,但負能量一旦過了頭,只會害人害己。

宋代,有一位叫沈唐的文人便總愛發牢騷,導致禍從口出。

此人在楚州任職時,當地遇上蝗災,知府大人讓他處理,他卻寫了首詞抱怨。

誰知這首詞傳到知府耳裡,氣得知府立即給他判了“帶禁寫隨行”的罪名,他也因此蒙冤受屈三十年。

後來,沈唐起起落落多次,在被派到偏遠地方當官時,還嫌那兒遠。

 

此話被幫助過他的同鄉聽到後,又把他臭罵了一頓。

在因抱怨吃過幾次虧後,沈唐這才悻悻地閉上嘴。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指的是你越相信什麼,便越可能發生什麼。

因此,抱怨非但不能改善現狀,還會惡化運勢。

 

唯有多向內求索,並付諸行動,好運才能再次降臨。

 

清末首富胡雪巖在幼時,因家境貧寒,時常食不果腹。

從小是放牛娃的他,在做學徒打工時,不論多勞累也不曾埋怨過。

三年後,他便被錢莊的掌櫃所看重,並得以積累到了人生的第一筆財富。

待他發達後衣錦還鄉,他又特意到鎮上飯店吃飯,並喊了一碗當年自己常吃的便宜的雜燴菜。

吃完以後,他嘆了口氣,說:“好久沒吃過那麼難吃的菜了。”

飯店老闆便說:“胡老闆如今發財了,自然瞧不上這些飯菜。”

胡雪巖道:“不,當年我也覺得很難吃,但我知道抱怨無用,只有努力掙錢,吃上了好的食物時,才有資格說它不好吃。”

他的成功並非來自運氣,不過是把抱怨的時間都花在了行動上而已。

荀子曾說過:“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天有不公,眾生皆苦。

人只要活著,便各有各的難處。

但一個人對待失意時的態度,決定了他所能到達的高度。

 

愚者選擇困在怨恨當中,便落得一身腥臭;智者選擇謹慎繞過,便保有神清氣爽。

餘生,記得少怨他人,多向內求;少怪老天,多做改變。

 

蓄力時,不爭辯

 

聽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秀才和農夫是鄰居。

秀才讀了幾年聖賢書,農夫則目不識丁,兩人常因不同想法而爭論大半天。

秀才的娘子曾勸他不要爭吵了,秀才卻咽不下這口氣,非要證明自己才是正確的。

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的學業都被和人吵架耽誤了,所以一直考不上舉人。

 

有次,農夫路過秀才門口,故意道:“讀書又有啥用啊?”

秀才聽到後,表示不服:“讀書當然有用!”

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又吵了大半天。

此時剛好一位和尚經過,他們就把他拉過來,讓他評評理。

秀才本以為自己贏定了,誰知大師聽到事情經過後,只是微笑著說:“確實沒用。”

農夫大笑而去。

秀才困惑地問:“大師,您怎麼能說讀書無用呢?”

大師答道:“讀書有用或無用,在不同人心中自有答案。

在不識字的農夫看來,種田當然比讀書重要;但在讀書人看來,讀了書才能考取功名。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