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到的越少,活得就越好
終於,2017年《人民的名義》爆火,作者兼編劇的周梅森一夜成名,還拿下金牌編劇獎。
從無名礦工,到金牌編劇,周梅森從不被外在的評論所左右,堅持自己認定的路,最終完成華麗的蛻變。
余華在《活著》一書中寫道:“生命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無論我們處於高峰或低谷,都無法阻止別人說長道短。
他人的指指點點,過分在意,只會成為負擔;
旁人的品頭論足,全然相信,只會迷失自己。
不生活在別人嘴裡,把閒言碎語過濾在外,才是難得的清醒。
接納自己,停止自我聲討
在《停止你的內在戰爭》裡,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母親帶兒子去公園玩,兒子和另一個小朋友推搡了一下,哭了起來,她立刻衝上前,大聲指責那個小朋友的媽媽,跟對方激烈地爭吵。
可吵完之後,她卻開始深深地自責:
“我是不是太沒素質了,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
“我真是個沒用的媽媽,連孩子都沒保護好。”
“我怎麼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吵架都吵不贏別人。”
孩子早已忘記了這個插曲,她卻幾天幾夜睡不好覺。
其實,她一直是個優秀的媽媽,幾乎從來不與人發生衝突。
但她越想做個完美媽媽,就對自己越嚴苛,不斷給自己加碼添負,生怕做錯一點。
結果,她在重重壓力下精神崩潰,只能尋求心理諮詢。
而諮詢師給她的建議,是做個60分媽媽,停止給自己“找茬”。
生活已經很難了,如果自己還站在自己的對立面,那隻剩下無盡的痛苦。
給自己多些認可與包容,擁抱不完美的自己,好運才會紛至沓來。
被譽為華人脫口秀領軍人物的黃西,曾經也深陷於自我討伐。
課上老師提出的問題,他明明知道答案,卻不敢舉手回答,因為腦海裡總有個聲音告訴他“你答不好的”。
工作8年,他幹的活最多,卻從不敢居功,即使他發明了公司唯一一個專利,也因為不敢申請,只能眼看別人搶走功勞。
就連跟父母說話,他都緊繃著神經,總覺得自己不能讓父母滿意。
在自我的否定裡,他的日子消極又悲觀。
直到他決心改變這一切,用脫口秀的方式調侃自己,把那些年的內耗經歷,統統化作脫口秀中的一個個段子,講給觀眾聽。
最後,他不僅收穫了觀眾的掌聲,也走出自卑,成為出色的脫口秀演員。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有一句話:“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
深以為然。
許多時候,我們痛苦的根源,就是自我否定。
一味自責,只會反复咀嚼痛苦;接納自己,才能在陰霾中得見微光。
當我們停止自我聲討,就會發現,那些我們曾以為跨不過去的深壑險溝,不過是一處淺灘。
作家周國平曾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世間喧囂,信息龐雜,我們無法避世而出,南山結廬,能做的只有在鬧市中,主動為自己降噪。
莫為追逐熱鬧,丟失初心;
莫因旁人言語,擾了心緒;
莫陷自我聲討,固步自封。
在人生這場修行中,摒棄雜念,守一顆清淨的心,收穫更強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