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舒適圈,是我喝過最毒的雞湯

逃離舒適圈,是我喝過最毒的雞湯
value101 2024-04-27 檢舉

 

 

(圖源網絡,侵刪)

 

是啊,那些「舒適」是我們歷經苦難後才得到的,說放就放,只能是功虧一簣。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曾提出行為改變三圈理論:舒適圈、學習圈、恐慌圈。

 

(圖源網絡,侵刪)

 

當你處於舒適圈時,會覺得活得心應手,有安全感;

 

當你處在學習圈時,會面臨挑戰,但不會感到太難受;

 

當你跳入恐慌圈時,面對遠超能力範圍的事務,大有可能會崩潰。

 

這也是為什麼,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輕易跳脫舒適圈,而是不斷擴大舒適圈。

 

有句話說得好,“不是每個人,都要活成生活的勇士。”

 

你喜歡讀書寫字,不必強迫自己靠說話吃飯;

 

你喜歡一個人安靜做事,不必非逼自己八面玲瓏;

 

你喜歡在業務上細細鑽研,不必非逼自己在酒桌上覬籌交錯。

 

只有盡可能忘記「跳出」的想法,去試著擴大舒適圈,熟悉越來越多的環境,你的心才越穩。

 

這樣,你的人生既有鬆弛的歡愉,也有高速的樂趣。

 

最終,哪個區域,都是你的舒適圈。

 

這樣的人生,多棒。

 

 

曾經聽過一句話:

 

人最怕一直停在原地,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就像是畫地為牢,白白錯失了更多的可能性。

 

確實,如果在舒適圈待太久,就會變成滋養惰性的溫床。

 

可想避免這種情況,不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後生。

 

而是應該像一棵樹一樣,將根深深紮在土裡,才能不畏狂風。

 

1. 深挖舒適圈:以擅長的事為圓心,打造新圈層

 

想起我身邊一個朋友。

 

她前後待過國內兩家知名媒體,之後又一路跳槽去了風口正勁的大廠。

 

照道理來說,這樣一位有職涯規劃也有專業實力的女性,應該步步晉升,繼續在職場上尋求更好的工作。

 

但就在前年,她突然告訴我她裸辭了,並且接下來計劃做自己的自媒體。

 

我問她為什麼,她只說在內容更迭如此迅速的今天,想實現更多關於「寫」的可能性。

 

從結果來看,她是對的,也在熱愛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兜兜轉轉,你會發現,一個人很難擺脫自己的天賦、嗜好、產業累積去做事。

 

沒有天賦,做不強;沒有嗜好,做不久;沒有產業經驗積累,更不可能賺到錢。

 

就像圓規之所以可以畫圓,在於腳在走心不動。

 

人生,其實也就如同畫圓。

 

確定了圓心,不停地走,才能畫出完整的圓。

 

2. 拓展舒適圈:外擴舒適圈邊緣,將學習圈擴大為舒適圈

 

那怎麼慢慢拓展舒適圈呢?

 

有句電影的台詞或許可以給我們啟發——

 

“你總是要有一天去餐廳點一盤你從來不會點的菜,並把牠吃完,然後發現,還挺好吃的。”

在日常生活中,不妨騰出自己15%的時間和精力,去嘗試以前覺得從來不會去做的事情,去了解從來沒有試圖去了解的人生或想法。

 

例如買一本以前絕對沒興趣的書,報名一個從來沒想過會學習的課程,接受一個你本來打算拒絕的邀請,或者主動找一個你不太熟悉的同事聊聊天…

 

你不一定要逼迫自己走出去,只需要在舒適圈的邊緣試探,慢慢地將它擴大。

 

就像健身房的教練在學員無法堅持的時候,請他們再做兩組動作。

 

你要問為什麼,其實就是每次多做的這兩組,促進了肌肉不斷的撕裂與成長,最後達到健身效果。

 

即80%的得心應手,20%的邊界突破。

 

邁出去,就會發現其實好像沒有那麼恐怖。

 

 

蔡瀾先生每年都會開放一段時間微博評論,解答年輕人的各種提問和疑惑。

 

就有人問到“如何走出舒適圈”這一問題,蔡瀾先生只回答了兩個字“為何?”

 

很多人都疑惑不解,猜不懂先生所表達的意思。

 

有位網友的解釋我覺得很確切:

 

“先生這話並非反問你,而是讓你反問自己為何要走出舒適圈,你有答案了,自然就知道怎麼走了。”

 

的確,這個問題的答案自在人心。

 

當你知道自己是誰、該去哪、該做什麼的時候,圈圈外,其實也已經不重要了。

 

明年,如果有人再勸你應該跳出舒適圈,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回應他:

 

“不必了,我已經學會如何擴大自己的舒適圈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