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是人生的最佳“黃金期”
但即便如此,在創作過程中,他從不自怨自艾,也從不焦躁不安。
只是靜下心去寫這本小說,去講述那些發生在上海的故事。
當時,《繁花》小說一問世,就轟動文壇,並在2015年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比起其他年少成名的作家,金宇澄在成名時已不年輕。
但他就像是一顆沉澱許久才升起的明星,不斷地打磨提升自己,直到中年握住機會,散發出了不可阻擋的光芒。
倘若在這段期間他焦躁了、放棄了,又如何能夠及時沉心創作,最後大獲全勝呢?
可以說,金宇澄的成功,離不開他沉穩鎮定的心態。
當步入中年,就會發現其實歲月賦予我們的不僅是人生經驗,還有面對物與事的淡然。
藏在這份淡然下面的,是處事待人的從容和蓄勢待發的力量,待到時機出現,便能推動我們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03
關係更加精簡
要活得簡單、輕盈,還需要我們不斷精簡朋友圈,避免「淺層次社交」。
所謂的“淺層次社交”,大多指的是我們只和他人單純地在一起吃喝玩樂,不進行深度交流,膩了就可以再換一批人。
可步入中年後,人的時間和精力都在緊縮。
隨著自我建構、生活狀態的慢慢穩定,我們更需要挖掘交往的深度而非廣度。
那麼,要怎麼判斷我們該和誰進行深層交往呢?
在熱銷圖書《納瓦爾寶典》裡有一段話,或許可以成為我們決定深層交往對象的方法:
「那些花最多時間與之相處的人,我們可以反思然後試著回答這些問題:
他們都是積極樂觀的人嗎?
維繫跟他們的關係需要耗費很大的心力嗎?
我是否對他們心懷欽佩和尊敬、毫無嫉妒之心? 」
不妨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就能更明確知道,自己想和什麼樣的人,建立更深度的連結;什麼樣的關係,才對自己身心有益。
看到這裡,確定了想要深度交往的物件後,你可能又會感到疑惑:
那我又該怎麼開始深層社交呢?
一位心理學教授寫的書《時間貧困》中提到建立深度關係的一個方法:“在社交中提高聯繫質量的一種方法是深化談話內容。”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必只把談話侷限在天氣、吐槽、吃喝玩樂上面。
可以試著多做自我揭露,多分析過往的經歷,以及對事物的感受和想法。
當我們能夠將真實的自己暴露,也接得住別人內心的脆弱和感傷時,彼此就會逐步加深了解,互相給予支持和力量,也能在很多事情上擁有共同理念和價值觀。
深層的關係,也就如同鎖鏈一般在你們之間產生了。
人到中年,如同一艘從汪洋大海駛入港灣的船,不再追求大起大落,轟轟烈烈,而是需要細水長流,穩穩噹噹。
主動篩選的深層朋友,就如同給你前進動力的帆,也是你駐紮停留的錨。
榮格說:
“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從四十歲開始。”
步入中年並不可怕,每個人都會來到中年。
但中年人卻有著其他年齡層人不可取代的優勢與價值,這些正是歲月賦予中年人的禮物。
人到中年,既是人生一次新的開始,也是人生發展的最佳「黃金期」。
所以,不必因中年所遇的挑戰而焦慮不安,而是要運用好歲月的饋贈,把握好中年帶來的機遇,繼而活出人生的新一個小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