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生,都在為父母的認知買單

孩子的一生,都在為父母的認知買單
value101 2024-04-22 檢舉

 

最後蹲點找到訓練班老師,並說服老師收下了俞敏洪。

回去的那天晚上,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坎坷不平的鄉下土路上,他媽媽幾次跌進路旁的水溝裡,又硬撐著爬了上來。

當俞敏洪打開家門的那一刻,便看見母親儼然一個泥人。

而這一幕,也成了俞敏洪最直接的動力來源。

 

一年後,俞敏洪成功考上了北大,走出了山。

如今,幾十年過去,兩人再次相見時,俞敏洪功成名就,而那個男孩,卻仍延續著父輩們貧農的生活。

當年的一分之差,最終成了現在的天差地別。

而這之間的鴻溝,就是父母的認知差拉開的差距。

就像《家庭生活》一書指出的: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家,人就會長成什麼樣的形狀。

一個孩子,從小接受什麼樣的教育,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受教於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父母的認知水平,深刻影響孩子成長的起點,更決定孩子向上行走的天花板。

每個孩子,窮極一生,不過是在為父母的認知買單。

 

《父母的覺醒》一書說,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孩子的成長,考驗的是父母的認知與修行。

父母站得高、望得遠,才能托舉孩子見證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高考戰神」王金戰,曾帶過一個55人的班級,其中37人考進清北,還有10人被劍橋、牛津等世界名校錄取。

在他看來,孩子與孩子間差的其實不是分數,而是父母對孩子未來的規劃與認知。

所以,當他面對智力普通,能力普通的女兒時,他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為女兒量身訂做一份計畫。

他費盡心思,研究了清北當時的招生政策,便決定讓女兒走特長生的道路,並為女兒選擇了一項冷門樂器:中阮。

最後成功讓女兒獲得加權權,為上名校加了一份保險。

之後,他又從心態、自信、習慣、方法、目標,這五個面向激發女兒內在驅力,讓女兒在學習上不斷進步。

在他的努力下,女兒最後同時接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三張錄取通知。

老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就教育而言,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

父母學會站在未來,教育當下,孩子才能少走彎路。

 

 

知乎有個熱門話題: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清華大一生張小林回答:

並不是努力就能上清華北大的。

短期來看有運氣的影響因素,長期來看有家庭環境的影響。

這個答案並不是隨口說說,而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一位老師多年來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

「決定一個人來到清華北大的,不僅是他自己的努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的父母。

父母的教育理念決定了孩子能接觸到的資源、學習環境,以及收穫的眼光和知識。 」

是啊,為人父母,我們常以為,教育是孩子自己的比拼。

但事實是,比拼在父母身上就已經開始。

在這場接力跑中,孩子只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接著跑而已。

所以,與其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如讓自己先跑起來。

父母不遺餘力地突破自己,才能給孩子更好的領導。

現實中,不少父母可能因為文化水平,家庭經濟的原因,無法給到孩子學業,就業方面的托舉。

但一樣可以帶孩子多看,多體驗,提升孩子的視野和認知。

就像寒門女孩王心怡的媽媽,雖然只是個農村婦女,卻篤信學習是最好的出路。

所以在王心怡一歲多時,媽媽就開始教她識數,唸書。大一點,更是經常陪她廣泛閱讀,讓王心怡透過書籍,穿越時空和不同時代、地域,不同層次的人交流。

平日里,媽媽還教她下田工作,採棉花,餵雞放羊。

空閒時,就讓她去田間地頭,山野林間爬樹、玩水、摘野果…

在媽媽的教育下,王心怡以知識和生活為鑰匙,成功叩開了北大的校門。

眼界教育,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當孩子見識了自然的寬廣,他便不會把對生活的嚮往,拘泥於眼前的方圓。

當孩子品味了人生的百態,他便不再輕易把眼前的逆境,視作恆久的困局。

 

吳軍博士曾說過:

“中產階級焦慮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思維方式限制了自己和孩子的發展。我不相信教育有什麼起跑線,如果真有的話,那就是父母的見識。”

一個孩子的未來能飛多高多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認知、見識和模式。

點個讚吧 ,與家長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