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層?
交友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層?
原創2024-04-18 17:12·讀者
刊於《讀者》雜誌的《最適停止節點》(2024年第5期)裡,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問他:“怎麼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侶?”
攝影:北音
哲人並不多說,而是讓他們去麥田裡找一株最大的麥穗,只能摘一次,不能走回頭路。
弟子裡有因過早摘取麥穗而懊悔不已的,也有因選擇太多最終空手而歸的,唯有一位弟子捧得最大的麥穗興奮歸來。
實際上,他的麥穗不一定是最大的,但一定是他在充分比對後選出的最合乎自己心意的。
“無論愛情、事業,還是婚姻、交友,都不存在最優決策,不求最好,但求適當。”
這便是麥穗原理,它也讓我重新檢視起自己與身邊人的關係。
以前總以為,朋友越多越好,圈子越廣越有面子。
但經歷了許多才發現:
其實,朋友的多少、圈子的大小,根本沒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分寸恰當,交情剛好。
下面,就是交友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可以交流
人與人相交,貴在交流。
俄國作家克雷洛夫曾說:“一燕不能成春。”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成為一座孤島,我們需要在交流中感受世間百態,人情冷暖。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中,許紅豆因為閨蜜去世,生活和工作都陷入低谷,於是她選擇獨自前往雲南旅行。
在那裡,她結識了許多新朋友,並和他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來源:豆瓣電影
在交流的過程中,她不僅治癒了自己,也收穫了真摯的愛情。
正如劇中的台詞所說:“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給別人撐傘。”
有時候,一句簡單的問候,一段日常的分享,就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我們感受到彼此的溫暖與關懷。
所謂“可以交流”,就是聊得來。
而聊得來,則要建立在三觀基本相似、人品端正樸實的基礎上。
能達到這一點的,其實已經有成為朋友的先決條件了。
古語雲:“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可以交流的朋友,就像是我們生命中的小太陽,雖然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能在關鍵時刻為我們帶來光明和溫暖。
這類朋友,是我們最平常、最親切的朋友。
第二重:可以合作
曾在《讀者》雜誌上讀到一句話:
職場的十大攔路虎-沒有創意,難以合作,適應力差,浪費資源,不願溝通,沒有禮貌,欠缺人緣,孤陋寡聞,忽視健康,自我設限。
而這些「攔路虎」的形成,總結起來就是不願與人交流、拒絕合作。
這兩種意識不僅在職場中是大忌,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一個自我封閉的人,往往很難有顯著的進步,因為他把自己的門窗都堵死了。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單打獨鬥地闖出一片天。